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法學解析与重构【5004字】

时间:2023-06-28 21:04来源:毕业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法學解析与重构【5004字】

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法学解析与重构

政府主导下建构的留守儿童关爱管护制度,藉公权力而动用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如果农村留守儿童“外延存在着


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法学解析与重构

政府主导下建构的留守儿童关爱管护制度,藉公权力而动用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如果农村留守儿童“外延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会使得政府留守儿童关爱管护工作标准无法统一,规则随意性大,难以获得科学的统计数据,无法对政府工作的正当性与效率进行测评,带来权力运行论文网的新问题。从法学视角解析农村留守儿童“,努力使规则建构更科学,提升规则的确定性,以实现法律的公正。客观与理性价值。

一。对农村留守儿童“已有概念的评析

农村留守儿童“概念,多见之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口学四大学科领域。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保护是法学研究的重心。

较为典型的农村留守儿童“概念是叶敬忠教授在2005年提出的。他认为:留守儿童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未满18周岁的儿童。“[1](P18)立足法学视角,对这一概念做如下分析。

1。留守“是指生活在农村地区“

农村地区“是相对于城镇的一个地域范围,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聚居区,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地区“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父母离开这一区域,暂时脱离了农业生产,却将未成年子女留守“在该地区。

2。留守“是指父母与未成年子女在生活空间上的分离,这种分离使得监护职责的履行产生异动

父母不得不把自己所应共同担负的监护职责交由一方。或委托给近亲属履行。

3。导致父母与未成年子女在生活空间上发生分离的原因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但这只是一个表象,留守“与被留守“,都非当事人自身能力所能左右的。留守“是弱者生存状态的一种写照。

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能够与上列概念形成矫正与互补。段成荣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2]这一概念将户籍所在地“与农村地区“联结起来,关注到了户籍“问题,但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范围的限定欠缺必要论证。

在大多数学者看来,留守儿童“就是指农村留守儿童“,在概念揭示中无需赘述农村“。阮积嵩在其题为对农村留守儿童权利保障的法律思辨一文中认为: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3]作者恰恰忽略了农村留守儿童“中农村“这一核心构成要素。

学术界在留守儿童概念认定上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由于缺乏科学严格的论证,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大都流于宽泛,理念宣扬大于理性思辨,概念炒作多于真理索求。这与国内关于留守儿童的专题研究,实际上尚处于探索性的阶段“这一现状有关。[4]研究对象不确定,支撑研究的数据由何而来?制度设计的基础是什么?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中存在的问题,林培淼。袁爱玲的研究认为,应当从地域维度。在校/园维度。年龄维度。家庭结构维度。留守时间维度。父母外出维度。主要监护人维度等七个维度来构建留守儿童“的概念。如果照顾到了这七个维度,就能为准确把握全国留守儿童的总体状况,为决策部门制定相应对策提供参考。“[5]这样一个落脚点,该研究在概念外延的周全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本文将立足法学视角,以法社会学的方法为基础,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予以解析与重构。

二。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法学解析

概念是所有同一基因的客体的表征。概念来源于事实,也是对事实的抽象“。[6]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建构首先要从对作为这一概念来源的事实进行分析入手。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概念来源的事实就存在于这一概念本身,把构成这个概念的词汇拆分开来,逐一分析,事实就会明了。

1。什么是农村“

农村,与城市相对,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聚居的特定区域。农村较之于城市,有以下特征:

(1)农村首先是一个区域概念。在,农村的概念并不像有人所讲的,是个经济概念,农业才是经济概念,农村更主要的是地域概念或区域概念。“[7]当然,农村概念也具有文化。经济意义。乡村研究“是基层社会研究的一个重点,包含着经济。文化。政治。法律等多重意义。

(2)农村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区域。在中国,由于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从事农业生产的门槛较低。农村常常与贫穷落后联系在一起。

(3)农村是从事农业生产人口聚居的区域。我们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称为农民。在中国,认定农民身份的标志并不是从事农业生产“,而是户籍,户籍将农民与农业生产。农村牢牢地捆绑在一起。

(4)农村地域广阔。无论是农村的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适于居住。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怀古“。城里人经常慨叹农村的好处不外乎两项:一是自然环境好,污染少,空气好,属于物质层面;二是保留着一些传统的东西,属于文化层面。

(5)农村相对落后。造成农村落后的原因除了农业生产本身的特点外,制度因素是主要的。农村与城市的二元社会构造引发的城乡对立是长期制度安排不合理形成的。长期制度安排的不合理使得农村的落后不仅是全方位的,并且与城市的差距日益扩大。乡村精英们的远去,使得农村日益空洞化,愈发丧失了进步的推动力。

2。什么是留守“

留守是指共同生活的夫妇。父母子女,因为一方远赴城市从事非农劳动,而与居住生活在户籍所在地的另一方在生活空间上发生的一种长期分离状态。这种长期的分离状态对于亲密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带给各方的利益构成不利影响。[8]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概念,就是把处于分离状态两端中在户籍所在地居住生活的相对弱势一方在概念中予以彰显的结果。立足留守儿童“视角,留守“一词可做如下分析:

(1)留守是共同生活的一种长期分离状态。父母应当与未成年的子女共同生活,以妥当履行监护职责。但由于种种缘由,这种共同生活的状态发生了时空上的分离。时空分离不仅包括分离状态在时间跨度上的长期持续性,还包括分离状态在空间上的远距离。高成本。空间上的远距离。高成本加剧了分离状态在时间上的长期持续性。

(2)留守是指未成年人的留守。留守是共同生活的一种长期分离状态,未成年人的父母与未成年人处在留守“状态的两端,离开任何一端,留守“都无法构成。留守“,缘于将学术关注和制度设计的重心集中在相对弱势一端。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现象,只关注留守“状态的一端,只解决相对弱势一端的权益救济,忽视另一端,甚至把造成留守“的原因归结到父母长期外出打工“这一现象上,把父母置于与留守子女对立的一面,流露出对这些不负责任“的父母的抱怨。这样的学术基点存在着极大地局限性。

(3)留守使得未成年人的法律权益受损。从法律的角度来观察,留守这一长期分离的生活状态使得未成年子女无法及时得到父母的照顾,从而使其受法律保护的权益受损。从对留守儿童实证研究的成果来看,留守儿童在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角度所折射出的广义上的法律权益受损现象带有极大地普遍性。

(4)引发留守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是多重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只是引发留守现象的一个表象,最根本原因是城乡发展的严重失衡。潘璐。叶敬忠在其研究成果中援引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及南南合作局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对斯里兰卡。菲律宾。摩尔多瓦。墨西哥等国家的留守儿童规模进行了统计,这些数据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这一现象。[9]

3。什么是儿童“

由于立法目的不同,不同立法在使用同一概念时所关注的基点是不同的。通过对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以及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对比,为确保规范的统一,留守儿童“中的儿童“应当是指18周岁以下的公民。

但在政府主导的留守儿童管护实践中,在确定谁应成为留守儿童管护制度关爱的对象时,法律规范仅起到一个参考的作用。政府主导下的管护制度及其运行首先考量的是行政权力的可行与便利。这样一来,各地会根据各自情况制定一些标准,来划定留守儿童的范围。并且,同一地区所划定的留守儿童范围也会根据财力的增减和工作重心的调整而随时调整。

经过调研发现,划定儿童“范围一般会考虑下列因素:

(1)以是否在校读书为标准,将儿童“分为在校儿童与非在校儿童。非在校儿童,即使属于留守“,一般也无法纳入留守儿童关爱管护制度范围。

(2)以是否正在接受义务教育为标准,将儿童“区分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包括学龄前和高中阶段的儿童,一般都不在留守儿童关爱管护制度范围内。

(3)以是否寄宿为标准,将在校生分为寄宿生与非寄宿生。非寄宿生儿童一般不在留守儿童关爱管护制度范围内。

地方政府一般会选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中的留守儿童作为关爱管护制度的对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增加基础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完善课外辅导。建立师生联络,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代理家长队伍等措施,使留守儿童关爱管护工作有抓手。见效快。

三。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法学重构

对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重构,除了对决定概念内涵各要素的事实予以高度抽象概括外,还必须考虑这一概念重构在学术上的必要性。学术必要性是说价值。社会科学研究不可妄谈创新,人文情怀的养成。深厚的学术积淀需要漫长的持续不断地积累。应当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使命恢复到启迪智慧这一本源上来,学者们所秉持的批判态度能够给社会提供冷静反思的机会,使人们的行为更加理性。学者们的研究使从事实务的人懂得反思,瞻前顾后,不断调整工作方案,最终趋向合理。地方政府在运用公共财政实施留守儿童管护工作时,人为地将一部分留守儿童排除在外,可行性“是堂而皇之地辩解理由。可行性“忽略了法律的效力,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就是不具有民法效力的管理措施。[10]

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关。城市化与工业化为大批适龄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就业提供了机会。然而,在经过艰难奋斗后,这些来自农村的农民劳动者们发现,阻碍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诸多制度并未有丝毫改变,他们及其子女根本无法获得与城市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同等权利。将未成年子女留守在户籍所在地农村上学。生活是一个无奈地决定。留守给未成年人造成的教育。生活方面的某些不利影响能够通过政府的救助减少或者消除,但只有父母才能给予他的东西是永远无法弥补的。留守儿童最大的缺失是父母对他们的爱与关怀,是精神层面的。父母如果不去城市打工,与他们共同生活在农村,物质虽然贫乏,但精神是恬静安逸的。作为传统乡村的一分子,作为父母的农民将秉持传统道义,履行着乡村秩序带给自己的对村落。宗族。家庭的义务,心安理得地分享着乡村生活的怡然自得与自给自足。这种稳定与秩序是家庭教育的外在环境,能够给未成年人带来安全感,使得他们健康成长。这一环境伴随着农民父母的进城被彻底打破,新的教育环境迟迟无法构建,留守就是这个历史转折期的伴生现象。

在城市边缘生存着的农民劳动者,由于其农民的身份,无法获得他们期望的城市生活,城市带给他们只有歧视与伤害。这种苦闷的情绪影响到了他们与孩子的交往。父母缺乏自信的笑脸,缺乏对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以及这些积极的东西对留守着的未成年子女的感染。在这样的条件下,除了金钱,他们还能给孩子什么?城市的不容与村落的终结,是新生代农民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

我们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其具有农村户籍的父母一方或者双方远赴城市从事非农生产,而将其留守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由父或母单亲抚养,或者交由其他近亲属抚养,甚或交由远亲抚养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父母的农民身份。农民身份不是由职业所决定,农民即使离开了农村,从事非农生产,只要户籍没变,他仍然是农民。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其父母的农村户籍,以及户籍制度所带来的制度歧视。

(2)留守在农村。留守“只是一个暂时的状态,未来的奋斗方向是去到城市。农村是大本营“,但绝不是生活的目标与方向。人口自农村流向城市,而不会发生倒流“。对未来的这种期望越高,对留守的感受就越深。

(3)非父母双亲监护。未成年的留守子女由父或母一方长期监护,或者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父母有时甚至会将未成年的留守子女交给同辈兄弟姐妹监护,或者根本不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监护,等等。

(4)留守儿童是指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少年“。儿童“。青年“是一个边界模糊的生活概念。如果儿童“要作为公共资源施惠的对象,不确定性会给公权的运作带来诘难。

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法学解析与重构

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法學解析与重构【5004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074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