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农村拜年”中的性别图景以河北某村为例【3344字】

时间:2023-07-02 22:33来源:毕业论文
农村拜年”中的性别图景以河北某村为例【3344字】

农村拜年“中的性别图景:以河北某村为例

一。农村拜年“活动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各地都有不


农村拜年“中的性别图景:以河北某村为例

一。农村拜年“活动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各地都有不同的具体习俗,但几乎都会在这十几天的时间中举行各种活动和家人团聚。庆祝。在春节期间各种传统活动中,拜年是最重要。最具仪式性的一项。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论文网人际活动,涉及地域非常广泛,除本文中作为案例主要探究的河北省一个村庄之外,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拜年的习惯,且作为春节最高潮的部分存在。

几千年的男权思想在农村有着深厚的制度。文化基础,从风俗习惯到日常生活,建立在父系家庭结构之上的秩序以各种形式传播给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拜年“作为农村居民联络感情。维护关系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承载了农村的性别文化传统。本文尝试以这项重要的民俗活动为例,描述性别观念在农村实现传承的一个典型场景。笔者以家乡河北省保定市某村的拜年活动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性别分工及其背后的性别文化进行了调查分析。

不同地区拜年时间有差异,但所拜访的对象是相似的。本文探讨的河北省某村,拜年以一对夫妻为主体,年前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至二十八,不定期探访外公外婆等女家长辈。夫妻双方的兄弟姐妹,核心部分发生在正月初一,这一天要走访本村家族长辈。亲戚。朋友。同学,初二或初四出嫁女回娘家探望父母兄弟。本文分析围绕正月初一当天的同村拜年展开。

二。拜年活动中的性别分工

虽然除夕因为守岁都较晚休息,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这一天,村民都要早起,吃饺子,放鞭炮。基本上七点至七点半已经吃完饺子,开始拜年。拜年从家里的长者开始。子女。孙子孙女等向父母。祖父母跪拜,称过年好“(近年来逐渐减少跪拜,只祝过年好“),并接受来自长辈的压岁钱“。在自家的拜年中,并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孙子孙女均向长辈拜年。家庭内部拜年之后,开始走访村里其他血缘更远的长辈。亲戚,这时开始有性别分工。

男性开始自发结队共同行动。一般同一家族内同辈男性形成一个团队,集合出发,开始村内的走访拜年。已婚者可携妻子共同走访。拜年维持一天,但上午是高潮。一般中午之前可拜访完家族亲友,下午拜访的人则为朋友。同学,气氛相比上午略显随意。

已婚中年女性也可选择不与丈夫一同拜年,而与同辈女性一同走访,即与妯娌共同行动。而结婚时间较短的年轻妻子则大多选择与丈夫及丈夫的同辈男性一起拜年。已婚女性这两种不同的选择,原因在于刚嫁到本村的年轻女性往往对本村人际关系比较陌生,她们还未建立能与自己相约一同拜年的同性熟人,同时也确实需要丈夫借此机会为自己引荐本家族长辈。同辈。中年已婚女性则在本村生活多年,熟悉这里的人际网络,建立了自己的圈子,不再需要丈夫的引荐。另一方面,该村男女间矜持。压抑的感情表达传统也不鼓励夫妻粘在一起“――在妻子已经不需要丈夫引荐之后依然与丈夫一同拜年,在当地的文化中,似乎过于亲密。

未婚女性不需要出门走访拜年。由于父母。兄弟均已出去拜年,但仍会有人来家中拜访未婚女性的祖父母。父母。所以未婚女性在大年初一上午的工作就是接待来拜年的亲戚朋友。具体包括给来访的客人泡茶。敬烟。劝食糖果等节日零食。

村中的未婚女性和已婚女性还会通过电话等通讯方式给不在同村的亲友拜年,但与男性和已婚女性的同村走访拜年相比,这种电话拜年是随意的。非正式的。

三。拜年分工背后的性别文化

(一)属于男性的拜年“。对于男性来说,拜年“不过是其日常性别秩序的又一次正式表演。作为交往活动的拜年“,维系的是男性之间的关系。这种维系作用从男性呼朋引伴集结成队时就已经开始。在娱乐活动。人际交往方式单一的农村,这种男性之间的集会传统体现了村中文化对男性友谊的支持,它赋予男性友谊一种类似亲属关系的正式地位。而女性的友谊很少被赋予这种地位。

从性别分工上来看,在拜年“这个联系家族情感纽带。强化亲缘关系的一年一度的重要的仪式性活动中,未婚女性承担静态的。服务性的工作,固定在封闭的环境――自己的家中;男孩承担动态的。体现主体性的工作,在开放性的环境――整个村子中流动。

从分工的效果上分析,拜年是宗亲维护关系。联络感情的重要手段。男性在一年一度的拜年中,不但熟悉了对家族中各房复杂的人际关系,还向所有人宣告并强化了自己在家族人际结构中的身份和地位,便于将来自己接管家族事务时继续维持紧密的家族联系。而对于不拜年的未婚女性,如果正好出生在一个枝繁叶茂的大家族,则很可能根本没有机会认识并熟知家族所有的支脉,造成出嫁前对家族人际关系的知识相对陌生――这种陌生无伤大雅,因为她们反正是要出嫁的,大多不会留在本村,即使对家族。本村人际关系生疏,对这里原有的人际结构也不会有任何影响。而男性就不同了,他们会一直留在本村,继承这里的宗族体系,成为维持下一代人际关系网的重要结点,所以男性必须及早让所有人记住自己的身份,并保持对自己的熟悉。

因此,拜年实际上是农村家族中有着身份确认功能的重要仪式。从上小学开始,男孩便被接纳入同村走访拜年的队伍,跟随兄长们一起,开始建构一个未来一家之主的男性的自我认同。在所拜访的具体家庭,小男孩们很可能不多说话,但是在场的人会主动问及话少的男孩是属于家族哪个支脉,以求不会错过认识任何一个男性的机会。

(二)未婚女性的身份缺失和已婚女性的附属性社交价值。未婚女性不拜年的风俗,在当地被解释为闺女是贵人,不给人拜年“。这个说法保持了对女性的表面上尊重,但实质上,所谓贵人“又是被如何对待的呢:端茶倒水,限制活动。而女性虽然出嫁前不拜年,但出嫁后却要随丈夫去各家拜年。从这种转变中可以看出,女性的身份是由婚姻来确定的。婚后第一次拜年的新妇会在此时被再次正式介绍,接受长辈给的压岁钱“。不同于未婚女性,已婚女性嫁来本村之后,其丈夫在本村人际网中的固定位置,她便获得了一个附属性的法定身份,成为此地人际交往的确定对象。因此,已婚女性跟随丈夫拜年。认识家族长辈和同辈,不仅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所以闺女不拜年“背后的真正原因,并非闺女是贵人“,而是农村性别文化否认了未婚女性作为个人的社交价值,进而否定了未婚女性的主体性。

观察拜年“活动中的女性处境,不难发现,未婚女性面临的是主体性。身份得不到承认,而已婚女性则是通过婚姻获得了一个依赖于丈夫的附属性身份和社交价值。

从拜年进一步分析农村女性的人际关系:女性在娘家家族中从未曾获得完整的身份和牢固的人际网,出嫁后又进入一个全新的。完全陌生的环境,依然没有属于自己的。系统性的人际支持,因此不论在人际结构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弱势。这种弱势又进一步巩固了婚姻关系中男性的主导地位。

四。现代生活方式。性别观念对拜年“意义的淡化

目前,互联网在当地日渐普及,村民娱乐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以往过年必不可少的牌局出现减少趋势,不少人选择在家里与互联网为伴,而非参加村中聚会娱乐。这种个人主义气氛的增长对作为集体活动的拜年“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也为女性自身主体性争得了新的表达空间。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虽然并未试图通过反抗拜年“的传统性别分工获得身份认同,但在拜年的实际情景中,她们虽承担的是服务性的工作,但会获得在场人更多的关注和尊重,她们的自致地位(包括受教育程度和就业状态)及其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性别实践的创新均有助于日渐瓦解过年等仪式性性别分工表演在农村社会性别文化中的地位。

五。结语

性别规范渗透包括拜年“在内的各种场景之中,正是这种无处不在规训支撑了农村男尊女卑的性别文化。拜年“作为一种正式的。仪式性的活动,否定了女性的主体性,仍然将男性置于文化的前台,延续着几千年的父系家庭模式,虽然在后台,男性所拥有的实际权力已经部分地被女性悄然替代。

性别观念/文化与传播密不可分。茱莉亚T伍德在性别化的人生中说,构成社会的主要行为之一是传播。我们人人都身处传播之中,交流传递性别观念,并努力说服我们这就是男性和女性正当。合理的行为。农村男女均通过显性。隐形。技术性的学习来实现自身社会性别的建构,性别观念难免受其所限,但技术的进步。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越来越多地通过媒介传递到农村,这些因素都会对淡化乃至瓦解农村原有性别文化体系起到积极作用。

农村拜年“中的性别图景:以河北某村为例

农村拜年”中的性别图景以河北某村为例【3344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144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