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流动下的农村居民养老问题探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254
文章以湖北省潜江市杨市办事处(乡)联兴。黄脑。联垸。周桥。佘口五个村庄为调查样本。调查主题围绕劳动力流转。家庭结构变迁。老年人生活状况。养老模式等问题展开,通过村干部座论文网谈。典型农户走访。养老院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伴随着农村劳动力流转这一过程的是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农村社会养老传统体系正在崩溃,农村老人生活状况普遍堪忧。
1村庄劳动力流转情况
改革对农村社会的最大冲击,是人口的流失。特别是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没有工业基础的贫困村更是如此。所选择的五个样本村,在潜江市基本属于无乡镇企业,无工业支撑的纯农业村,农民致富的唯一出路是外出打工。
的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的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经历了以乡镇企业就近转移为主,再跨地区流动到城市二。三产业就业为主等阶段。经过近30年的人口流动和打拼,有很多农村家庭整体搬迁到城镇,只是留守老人在家看房子。但户籍显示其仍为农村人口,这在江汉平原农村有一定代表性。潜江是劳务品牌潜江裁缝“的发源地。目前在深圳创办的服装企业有105家,最多时带动潜江农民工123万人前往就业。作为全国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监测点,潜江近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万人左右。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人均每年挣回约25万元,是农业收入的5倍以上。巨大的收入落差使10万大军出潜江,单向流动到东部南部沿海。2008年以后,虽然潜江县域经济发展逐步活跃,传统的纺织服装业复苏“,本地用工开始增多,但由于工资待遇等原因,农民工外出仍然是主流。土地被认为是农村家庭养老的基础,这也是农村养老与城镇养老的一个重要差别。土地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是类似于城市居民的就业保障。生活福利和医疗保障,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但是在城镇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民占有的土地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出现了危机,土地养老保障的功能在不断弱化。调查中,村民家庭收入越来越多的依靠非农业收入。正是农民的外出务工,使得传统的通婚圈被彻底打破,传统家庭的结构难以维持。农民收入和就业的多元化,生活圈的全国化,进一步导致农村社会的陌生化和疏离化,依托于熟人社会的乡土亲情社会逐步解体,市场伦理和市场逻辑正在替代传统的乡土伦理和乡土逻辑,这是我们探讨农村社会养老问题的大背景。传统生活圈子的打破,人口加速流动可以在很多调查资料中得到验证。本文所调查的五个村庄的户籍人口和实际留守人口大致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流动所处的状态,从实际在村人口和户籍人口对比看,实际在村庄人口只占户籍人口的约50百分号,见表1。
2空心村“和家庭结构变迁
农村青壮年的大量外出务工,农村青壮年成为社会断层。这部分农村精英的流出,使农村留下的均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劳动力,实际家庭人口锐减,留守老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角,妇孺农业“和空心村“老年村“大量出现。
空心村表现之一是村里空置的旧房子越来越多,拆又不能拆,卖又没有买主,都成了危房;联兴现在全村空置的旧房子有60多户,占25百分号左右。空心表现之二是农村成为留守人员的农村,成为老人的农村。农村居住村民主体老弱化和土地(主要是宅基地)空弃化,破坏了乡村人居环境,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调查看到这种空心现象在周桥。黄脑。联垸均大量存在。只有佘口村由于靠近小集市,人们居住比较集中,闲置房屋相对较少。江汉平原是富裕的,在村民建造的大量二层三层楼房之间,星罗棋布地夹杂着许多空置的宅地和老房子,许多房屋已经坍塌损毁,只剩下残垣断壁或者地面上一个地基的框架存在,如同生长在水乡园林村庄上的一道道疤痕“。不仅如此,很多外观漂亮的新房同样也大部分时间闲置,房主往往在春节期间回来住几天,平时就由留守的老人看门或者直接关闭。
从结构看,五个村庄人口基本介于年轻型与成年型之间,这是从户籍资料显示的结果。但是从实际在村庄人口看,由于20~50岁人口多打工在外,中年人占比少,实际结构属于老年型,在人口大量迁移的背景下,农村人口老龄化甚至快于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农村养老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考察户均人口,是为了看家庭人口的细分,农村大家庭基本消失。实际上,由于老人多单独立户,户均实际人口明显少于户籍人口,户均一人的家庭也不在少数。老人和子女的分离家庭户数增加,说明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在农村受到严重冲击,见表2。
3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挑战
就目前社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形势来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大势所趋。农村人口以走出农村为最终目的,是很多受访老人的意愿,老人也以子女走出农村为骄傲。工业的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增加,这是工业化的趋势,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农村劳动力的过度转移出现的空心化村庄,造成许多农村老年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也是农村社会和农业发展萎缩的现实。留守老人或空巢老人,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一方面使农业土地利用率降低,耕地的使用效率低,阻碍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移;另一方面则是传统农村养老模式的破灭,农村老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降低。
空心村“说明农村老龄化程度或速度均快于城市,日益庞大的农村老年群体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下,子女是农村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然而,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外出子女无法为留守父母提供经常性的照料和关怀,一些外出打工的子女又面临着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的问题,对于赡养老人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家庭养老的基础受到了动摇。调查显示农村老人生活状态呈现如下特点。第一,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不乐观,经济来源不稳定。子女外出务工的确带来了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但是单靠外出打工子女给父母的支持还不能给予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撑。在调查中发现70百分号以上的老人按当地标准平均每月的日常费用都在200~300元。老人们平时除了日常生活用品的消费以外,还有求医问药的费用。此外,有些子女外出务工而将小孩留在家中由老人照顾,这也增加了老人们的负担。只有部分身体健壮且夫妻双方健在的老人还靠自身劳动来维持生计,收入略有结余,这部分老人生活质量较高。夫妻一方离世的老人一般也选择独立居住,这部分老人生活主要靠子女供给粮食,零用钱靠捡拾废品或进县乡给人擦鞋等维持,经济来源更不稳定,生活质量低下,精神生活困苦。第二,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不容乐观,老人的医药支付能力较差,部分老人生病时缺乏生活照料。调查中,老人说自己有三怕“,一怕生病,二怕生病无人管,三怕生病花钱多。老人说,自己生病花钱的上限是1万元,超过1万元就会选择放弃治疗。部分老人在生病时就偷偷藏好农药,一旦生病花钱多且治疗无望生活不能自理,老人一般均会选择服药自尽。联垸村朱富国介绍,农村老人非正常死亡非常多。老人身体欠佳或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无力自理,大多会用非正常方式结束生命。子女一般也会默许,并不会有太多内疚。调查中,绝大多数老人出于习惯或现实经济状况考虑没有做过健康体检。在医疗保障方面,大部分老人都无任何医疗保险保障,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第三,大部分留守老人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对老人是最大的伤害。大部分空巢留守老人对于子女外出务工表示理解与支持,平时靠电话和子女保持沟通联系。为了省话费电话一般只是用来接听,很少呼出。老人说,没大事不会打电话,一般不麻烦子女。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是留守老人面对的最大精神问题。老年人一旦面对空巢“,会觉得自己存在不再具有价值,精神状态低迷。随着老年人年龄逐渐增大,对子女的情感依赖在心理上是不断增强的。然而,现实的经济压力和精神抚慰并至的时候,儿女却不在身边,心头涌起孤苦伶仃。自卑。自怜等消极情绪在所难免。留守老人的娱乐活动,一般除了看电视。聊天以外,老人们就没有什么其他的消遣方法了。而一些老人甚至为了省电连电视都不看。所调查的5个村庄,没有任何的公共服务设施,也没有老年活动室或者老年协会组织。
空心农村造就的留守老人是老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而且随着留守老人数量不断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照顾的养老服务功能日益弱化,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经岌岌可危,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值得我们普遍关注。
4农村老人养老模式探讨和评价
关注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维护留守老人的自身利益,解决他们在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难,为其在养老居住模式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谐村社建设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广泛执行,使农村传统大家庭基本消失,农村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发生了巨变。传统上养儿防老“越来越靠不住。调查中,我们也特别走访了这样一些老人,他们子女均在城市买房落户,但他们不会选择随子女在城市生活,仍然是独居乡里老宅简单度日。问及原因,他们说,城市住不习惯,还是农村好。而实际情况是,老人怕在城市生活加重子女生活负担。佘口村舒中雄老人说,有退休金就会去和城市子女生活,没有退休金谁会去,去了子女也嫌弃。老人的话透着无奈,但也是残酷的现实。因此。农村老人现在也不得不更加理性地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调查表明,农村老人仍然有极强的乡土观念,养老一般不会选择离开农村,这是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的基本出发点,如何养老不能偏离这个实际,否则均不可行。
农村养老模式的讨论,也离不开政府缺位这个现实。政府在农村养老问题上有什么职能?有什么义务?有什么举措?目前普遍实行的农村60岁以上老人每月补贴70元生活费,是农村老人的基本保障,但这是一个极低下的标准,对改善农村老人晚年生活质量不能起到根本性作用。在调查村所处的杨市办事处(乡),只有一家政府建设的养老院,政府免费供养着84位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五保户)。有子女的老人只能自己出资寄养“,且受床位限制,只有极少数老人有此待遇“。这样一处养老院老人自己种植蔬菜,带有半自助“性质。因此,在没有村集体积累,在没有经济实力的乡镇,养老模式的选择不具多样性,甚至只能是唯一的,这就是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落后农村养老的基础,居家养老的标准化是以老年人生活在家中。利用农村社区服务解决基本养老问题为特征,它需要村级公共服务的提升,也需要村集体干部职能的转变。今天的村干部有什么职能?调查显示其公共服务职能极低,且不属于其职责考评范围。村干部对老人的照顾多数是出于爱心,出于一个党员的职责。所以,需要对村集体干部职能重新定位,需要把对村社老人的供养和生活保障纳入其主要的职能领域。一个以家庭为单位,以村社为中心,以村党支部管理为特色的社区养老模式是可以真正落实的,切合农村老人实际的养老模式选择。
这种养老模式既有利于老年人就近就便接受养老服务,又有利于发挥家庭养老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优越性,再加上其成本相对比较低,所以非常适合在未富先老的农村里解决留守老人的养老服务问题。村社区可以通过建立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室等投入成本极低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农村闲置房屋极多,简单改造就可以用来为老人服务),从而让老人们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得到慰藉。社会力量的参与,是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有效途径。而目前在整个社会(特别是农村)缺乏尊老。敬老。爱老的积极风气,一味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通过各种方式参加到为老服务的行列中来是不现实的,也是很难落实的。
所以,本文调研的宗旨是,针对农村空心化严重的现实,农村老人养老需要有政府行政的干预和参与。这种干预一方面需要政府进行投入去建立必要的养老院等,另一方面还可以因地制宜,以村干部的积极参与作为重要补充。这种参与仅仅是重新调整村级干部的考核标准,把对农村老人的照顾和管理纳入其职能。目的在于使农村老人切实感受(享受)到改革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福利,让他们在晚年活得更有尊严。
人口迁移流动下的农村居民养老问题探究
人口迁移流动下的农村居民养老问题探究【4744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3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