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我茬大别山区担任10年镇党委书记的实践反思【5033字】

时间:2023-07-08 08:37来源:毕业论文
我茬大别山区担任10年镇党委书记的实践反思【5033字】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等诸多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等诸多内容,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它的有效载体是分布在中华大地上的64。5万个行政村和3。75万个乡镇,由于全国各地的基础条件千差万别。复杂多样,所以要坚论文网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有重点的循序渐进。今后5年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建立和完善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法律制度保障体系,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进一步放活农村经济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字: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定位;阶段目标;建设主体;持久动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的有效载体是分布在中华大地上的64。5万个行政村和3。75万个乡镇,由于全国各地的基础条件千差万别。复杂多样,如果把这一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诸多内容的复杂系统工程简单化,那么将会重犯过去的浮夸冒进老毛病“。因为,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1](p9)。因此,对这种乡村社区的认识,是以农民自己创造的社会结构为出发点,分析这种结构形成的过程,它所具有的特点,并看出其发展的前景。这是实事求是的看法,而其目的是在使各地农民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吸取别地方的经验,推动自身的发展“[1](p344)。总之,建设新农村应坚持多种模式,城乡结合,随机应变,不失时机的发展方针“[1](p344),决不能千篇一律搞形式主义。为此,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在河南大别山区担任过10年镇党委的实践体验,重点从政策操作层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谈一些看法。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如何定位?

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要走完这一过程至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这里就牵涉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定位的问题。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此是这样表述的,即‘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2]这意味着它是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有重点的循序渐进,而不是搞所谓的速战速决。一步到位“。因此,今后5年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2]

但从最近几个月的情况看,有的地方不是以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而是急于求成搞大拆大建“,热中于抓新农村景点建设“;理论界和学术界更是发挥他们丰富的想像空间,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社会上五花八门的新农村建设大讨论“铺天盖地而来,给人一种感觉似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日可待。这一方面反映出了时下人们的浮躁情绪“,另一方面也充分暴露出了中国政府管理体制拥有强大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力量,自上而下占主导地位的政绩评价体系,使我们长期习惯于以一刀切的方式将多样化。复杂化的问题简单化。模式化处理,以至造成了工作上的浮夸和花架子“[3]。事实上,不管是号称中华第一村的江苏华西村,还是北京近郊的韩村河村,还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一路走来的河南首富南街村,都不是凭借什么速成法“在一夜之间暴富起来,而是经过了长达几十年的艰苦创业史。因此,不管是实际工作者还是理论工作者,都要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切忌搞大轰大翁式的政治运动“。正如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回顾我这十年的研究成果总起来还是没有摆脱‘见社会不见人’的缺点。我着眼于发展的模式,但没有充分注意具体的人在发展中是怎样思想,怎样感觉,怎样打算。我虽然看到现在的农民饱食暖衣。居处宽敞,生活舒适了。我也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来表示他们生活变化的速度。但是,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忧虑和满足,追求和希望都没有说清楚。原因是我的注意力还是在社会变化而忽视了相应的人的变化。“[1](p344)假若都能像费老一样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自我反省的批判精神,去看待当今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不至于出现一大批跟风凑热闹多嘴多舌的人“(黑格尔语)。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研究农村问题要拼着精力把一个地方研究透彻,然后于研究别个地方,于明了一般情况,便都很容易了“[4](p56)。我也相信,理论是灰色的“_惟有扎根泥土的生活体味才格外芳香!下面,我不妨把自己曾经工作过的河南省新县沙窝镇作为样本点,通过对该镇过去10年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粗略描述和微观透视,让人们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添一些直观性的感受和认识。我的观点也许带有悲观情绪,但对过于乐观的主流舆论覆盖下的狂热政治“也不失为一种提醒。

1986年7月,我从郑州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自愿放弃去河南省计划委员会工作的机会,只身奔赴大别山GM老区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支边扶贫16年[5]。我刚到新县参加工作的6年,先后担任过村长。乡长。县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和县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等职。从1992年6月开始直到2001年12月,我在沙窝镇担任党委兼人大主席9年零8个月没有挪窝“。这期间,我一直把该镇当作农村改革试验田“精心耕耘,大胆推出了一系列乡镇体制内“改革的新举措,如实行党政机关干部竞争上岗。中小学教师全员聘任制。村干部结构效益工资制。离退休村干部享受经济补贴制度。村民议事会制度。乡镇企业产权改革。集体林地使用权和小城镇土地有偿转让。搞活民间融资渠道等。试图通过上述改革措施来改变这里的贫穷落后面貌_公路没有油,集镇没有楼,电视没有彩,电话没有声“(当地老百姓流传多年的四句民谣)。这10年间,我们共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1。2亿元(包括民间融资8000万元和上级扶持资金4000万元),建成了鄂豫皖商贸大世界“,使镇中心区面积由过去不足1平方公里扩大到3平方公里,占全镇总面积2。3百分号;常住人口由过去的3548人增加到12179人,占全镇总人口42百分号。全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户户通电,80百分号以上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1995年10月,沙窝镇被信阳市委。市政府确定为省际沿边开放开发试验区“;1999年5月,该镇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115个重点建设镇之一;2000年3月,该镇又被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首次命名的7个文明建设镇之一。特别是1998年元旦期间,该镇成功举办了鄂豫皖商贸大世界开业典礼暨商品交流会“,吸引周边20万人三省农民赶大集“[6],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如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中国改革报。农民日报等单位都派出记者奔赴大别山区做了现场报道。这对于一个山区小镇来说是破天荒“。

但实事求是地讲,如今的沙窝镇还远远没有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要求,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且相当艰难。譬如,从1992年到2001年,该镇农民人均负担由四五十元增加到二三百元,而这期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只增加100多元,使大多农户基本丧失了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尤其是从1993年春季开始直到2001年冬季结束,该镇境内的国道106线(北京至广州)和省道公路信叶线(河南信阳至安徽叶集)进行扩宽改造,共征用农民承包土地650亩,拆迁房屋1238间,上级政府都没有给予经济补偿,而是让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内部调剂“解决;全镇上万名劳力直接参与路基施工,累计投工150多万个(折合人民币2000万元以上)[7],全部让当地老百姓作为两工“(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任务分摊,这种做法显然是极为不合理的。再如,从1992年到2001年,该镇居民存款余额由565万元增加到3469万元,但金融部门每年仅向当地农民贷款二三百万元,其余的新增存款余额全部被抽走,这等于是把发展乡镇企业的路子堵死了。所以,我在沙窝镇担任党委期间,既没有办成一个像样的骨干工业项目,也看不到农民靠种粮增收(该镇拥有1。75万亩耕地资源)或靠山致富(该镇拥有15。62万亩山场资源)的希望所在。时至今日,沙窝镇长年外出打工农民有1。25万人(占全镇劳动力总数2/3),留守在家的人口大都是老。弱。病。残。幼,这些人长年满足于咸菜稀饭篼子火,除了神仙就数我“的原始生活,根本无力培育和发展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总的来看,当前中西部农村到处呈现出一派萧条。冷僻。荒塞的衰败景象,许多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几乎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依赖思想。因此,就大多数乡村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有明显的整体性。综合性。全面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单靠哪一级政府。哪一个部门。哪一项政策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际经验表明,只有政府补贴。投入和保护,而没有制度创新和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任何新农村建设都不可能见到实效。然而,现在我们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是强调政府应该怎么做,国家财政应该如何加大投入,这实际是把9亿多农民撇在了一边,于是出现了政府唱主角,群众看冷场“的被动工作局面。今后5年,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2]。

(一)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所谓生产发展“,是指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属于弱质产业“或具有微利性“,而工业则属于竞争产业“或具有赢利性“;农村属于分散区域“或具有资源扩散性“,而城市则属于集中区域“或具有资源聚集性“;农民属于弱势群体“或具有易侵害性“,而市民则属于强势群体“或具有受保护性“[8]。也就是说,除非有一套好的法律制度保障体系,否则农村土地。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流入城市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加还不到100元,尽管近几年中央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但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也只有二三百元。可见,今后5年要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仍然存在着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体制性障碍。正如2006年的一号文件“中所指出的,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2]。

因此,下一步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尽快建立和完善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法律制度保障体系,不断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和增长机制。同时还要在放活“上下工夫,全面深化农地产权制度。县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等项改革,进一步放活农村经济政策,大力发展村域经济“和乡域经济“。因为,村庄是生产性的“,全国几十万个村域“构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细胞,全国几万个乡域“构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机体,发展县域经济“的立足点和着力点是充分发挥村域经济“。乡域经济“的内在活力,主要通过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等途径把基本生产要素留在农村内部使用,这是农村改革发展初期已经取得的一条最可宝贵的重要经验。正如同志后来回忆说:我们真正干起来是1980年。……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是1984年至1988年。这5年,首先是农村改革带来许多新的变化,农作物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副产品的增加,农村市场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强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就是这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是一个非常生动。非常有说服力的发展过程。可以说,这个期间财富有了巨额增加,整个国民经济上了一个新的台阶。“[9](p382)总之,下一步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进一步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不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生产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

我茬大别山区担任10年镇党委书记的实践反思【5033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362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