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原意为控制,主要指与国家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 治理理念自提出以来,就备受关注,经过多次的改进和完善,现在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是由政府主导、市场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最终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一种网格化管理模式。由此可见,党、政府、社会和市场都只是多元治理主体中的一部分,政府不再扮演“管理者”的角色,而是要正确认识好自己的定位,发挥好自己的作用,重新思考如何调动其他主体的积极性?如何协调各方共同参与治理?如何提升地方政府治理的水平?
政府治理能力是指政府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按照法定程序,在社会组织、公民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监督下,调动社会资源和力量,制定和实施民主、公正、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的能力。 其目的是为公众提供公品和服务,维护社会的公平、平等和公正,缓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地方治理是指以地方政府、社会、市场等为主体,通过相互协商、共同合作的方式,共同管理地方公共事务,并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品,是现代社会典型的多元治理的模式。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也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环节。
(一)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有利于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实现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只从行政体制改革入手是远远不够的,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五大方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系统化、多角度的彻底改革,而改革的关键在于政府能否转变职能。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改革不能仅仅依靠党和政府的力量,还要充分调动市场、社会和公民的积极性。一方面,随着改革进入“深水期”,不可避免的要触及到一些群体的切身利益,也会遇到更大的阻碍,这就要求我们地方政府能够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不怕“啃硬骨头”,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涉深水区”,触及深层次的利益关系和矛盾。不忘初心,继续深化改革,绝不妥协,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行业差距。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心态投身改革。地方政府是政府的基层单位,负责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是政策具体的实施者和落实者,更是与市场、社会和人民接触的“第一人”。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直接关乎其他主体是否能够一起参与社会治理。由此可见,地方政府转变职能,提升治理能力,不仅是实现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步。
(二)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即正确处理国家、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政府、社会、市场等众多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这无疑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当代,地方政府是由地方居民选举产生的,地方政府的作为是否反映居民的意愿,代表居民的利益,成为居民关注的焦点。 地方政府是民众行使民主权利,实现当家作主最直接的场所。如果居民对所在地域的事务管理都难以进行有效监督,则更难以对远离身边的中央政府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民众广泛的参与地方政府治理,不仅有助于提高民众的公民素质和民主意识,而且有利于地方政府了解民众的意愿,从民众的利益出发制定政策,管理地方事务,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论文网 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挑战及路径(2):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200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