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1 壳聚糖分子式
1.4壳聚糖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在70年代末由Narty等[8] 最早首先提出来纳米微胶囊的概念,其后他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到了纳米范围。
1.4.1共价交联法
氨基或羟基,这些基团与一些化学交联壳聚糖分子链发生交联反应:戊二醛和甲醛,羰基交联反应称为共价交联法,是网络结构的形成,和纳米微胶囊粒子的制备。1994年Ohya等[9]首次报道了壳聚糖纳米粒以共价交联法制备得到。即在反相乳液油包水中,利用作为交联剂的戊二醛与分子链上有氨基的壳聚糖发生作用,并固化对5-氟尿嘧啶,得到粒径平均为80 nm左右微胶囊颗粒,且壳聚糖纳米微球所包埋的药物率达84.8 %之多。Banerjee[10]等的做法是将正己烷中溶解二(2-乙基己基)硫代丁二酸形成反相乳液。制备了,其中交联剂为戊二醛作为负载蛋白质药物,然后发现随壳聚糖分子链上氨基被交联程度的增加粒子的粒径也随之增大。同样壳聚糖纳米粒子的制备,其中交联剂戊二醛作为负载的蛋白质药物,并发现与壳聚糖分子链的氨基交联程度的增加,颗粒尺寸增大。另外,Peniche等[11] 制备出了壳聚糖纳米微球采用类似的方法,其性质具有更稳定的超顺磁性。因为采用共价交联法而制得的壳聚糖纳米粒子,其粒径具有很小的特点,且分布平均不易结块等优点。然而,制备工艺过程非常复杂,和不易控制的制备条件。且环境及细胞的存活率和大分子药物的完整性会被交联剂的毒性发生而引起不利影响[12]。采用共价交联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子被这一切阻碍了的应用和发展。
1.4.2沉淀析出法
沉淀析出法也被称为去溶剂化法,是在超声波分散仪分散再搅拌状态下,将如硫酸钠、氯化钠和硫酸铵等去溶剂化剂加入到溶解了壳聚糖的水溶液中,分子间氢键作用被形成后,会降低壳聚糖在水中的溶解度,并从溶液中析出以纳米粒子形式存在的壳聚糖微胶囊。此方法被首次提出的Berthold等[13] 人。并使用去溶剂化剂,比如硫酸钠,制得的壳聚糖纳米粒的平均微胶囊粒径在900 nm左右。将此方法改进了的Tian等[13]人。继续用戊二醛交联固化已经制备的纳米粒子,得到的壳聚糖纳米粒的粒径在600 ~ 800 nm左右,并应用在固化抗肿瘤如牛血清白蛋白和细菌蛋白糖等的药物中。壳聚糖纳米粒以通过沉淀析出法,制备出的另一种方式的微胶囊,将壳聚糖粉末溶解在水中,然后,是溶液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在具有亲水性和疏水性的,有机溶剂的,混合油相溶剂中被分散开,而亲水性的有机溶剂,会因为乳化溶剂的扩散作用,而自动自发的从油相扩散到水相中,两相界面间因此而产生湍流现象。从而使得纳米粒子从壳聚糖沉淀中析出形成 [14]。通过乳化溶剂扩散技术,Prego等[15]人制备了作为口服多肽类药物载体。这种载体,是经过了聚乙二醇的表面改性的壳聚糖纳米微胶囊,并发现了,如果希望可以得到具有非常良好的稳定性的,和毒性很低,且具有促进吸收作用的,纳米微胶囊,可以通过改变聚乙二醇在壳聚糖表面的接枝程度。沉淀析出法虽然工艺简单,但反应条件比较苛刻严格,而且所制得的壳聚糖的纳米粒子粒径较大,而且通过对反应条件的控制来对粒子粒径的调控难以实现,以上这些原因都限制了该方法在制备壳聚糖纳米粒的方面的应用。 以壳聚糖为壁材的留兰香香精的研制(3):http://www.youerw.com/huaxue/lunwen_17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