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I)催化酮的硅氢化反应
2006年,Imamoto等[ ]在研究Rh催化不对称硅氢化还原简单酮时,选择了顺式螯合的P-手性双膦化合物BisP*(图3,2)、MiniPHOS(3)和QuinoxP*(4)作为配体并且采用苯基(1-萘基)硅烷作为还原剂,得到了很好的反应结果(ee up to 99%),因此他们推断硅烷取代基的大小是该催化体系的高立体选择性的影响因素之一。
Rh催化的1-NpPhSiH2不对称硅氢化反应
将Cu(I)作为金属试剂,以(+)-Norphos(5)作为手性配体来催化不对称硅氢化苯乙酮,是由Brunner和Miehling[ ]在1984年首次报道的。即便该体系得到的ee值最高仅为38.8%(图4),然而这一开创性的实验验证了由金属Cu和手性双膦配合物组成的催化剂体系有效催化不对称硅氢化还原简单酮的可能性。
Norphos/Cu催化酮的不对称硅氢化反应
2001年,Lipshutz课题组[ ]将(R)-3,5-Xyl-MeO-BIPHEP(6)、CuCl、适量的t-BuONa及聚甲基氢硅氧烷(PMHS)[ ]原位产生的手性CuH试剂不对称硅氢化还原简单酮。该体系表现出相当高的反应活性和优良的立体选择性(up to 97% ee,S/L up to 20000, 图5),这为后续的催化体系设计提供了许多启发。在后续工作中他们还对手性配体进行了筛选,得到(R)-DTBM-SEGPHOS(7)手性诱导能力优于(R)-3,5-Xyl-MeO-BIPHEP的结论,其中,底物和配体的比例最高可达100000:1[ ]。
利用手性配体酮6和7的Cu催化不对称硅氢化反应
2005年,Lipshutz等[ ]对原有的催化剂制备进行了改良,源Z自+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他们参考了Stryker试剂的合成方法,决定采用“一锅法”来制备CuCl/(R)-DTBM-SEGPHOS/t-BuONa/PMHS催化剂,以此来得到催化物种[(DTBM-SEGPHOS)CuH]。这种方法制得的催化剂非常稳定,便于储存,同时该催化剂还可以有效地不对称还原多种类不饱和化合物[ ],例如酮酸酯、卤代酮、杂芳基烷基酮以及二芳基酮[ ]等。
1999年,Mimoun等第一次报道非贵金属Zn催化不对称硅氢化还原简单酮的反应[ ]。手性二亚胺或二胺与金属Zn前体ZnEt2或者Zn的羧酸盐被二氢双,源Z自+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2-甲氧乙氧基)铝酸钠(Vitride)活化后,经过PMHS的还原,很好地不对称硅氢化还原了芳基烷基酮反应,由ZnEt2/(S,S)-EBPE(图6,8)或者Zn(dea)2/(S,S)-EBPE和Vitride所制备的催化剂会使反应具有较好的产率及立体选择性(up to 88% ee,图6)。通过对配体的进一步修饰(图7, 9)以及对Zn前体的筛选,苯乙酮不对称硅氢化还原的对映选择性可提高至91%,此外包括芳杂环酮、α-酮酸酯和β-酮酸酯在内的羰基化合物都可由该催化体系得到不对称硅氢化还原[ ]。
Cu催化不对称硅氢化简单酮反应的研究(2):http://www.youerw.com/huaxue/lunwen_52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