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5(5) 艾滋病药物
最近,治疗AIDS药物的发展很快。特别是,治疗不同方面的2种或3种药物的混合使用,如逆转录酶抑制剂和 HIV(艾滋病毒)蛋白酶抑制剂,在治疗 AIDs方面显示了很好的效果。HIV 蛋白酶抑制剂的发展相对慢于逆转录酶抑制剂。
Mer-N5075A 是一个从 Streptomyces chromofuscus Mer-N5075 中分离得到的四肽,能有效抑制 HIV-I 型。同样的,从 Streptomyces nigrescens 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2和3对微生物碱性蛋白酶有抑制作用。最近,Stefanelli等得到了GE20372A(4)和 B(5),结构相近于 1,2 和 3。这五和四肽结构的一端是羧基,另一端是醇基或醛基。Yaeko Konda 等[5]报道了它们的全合成路线,L-苯丙氨醇是它的中间体之一。
图61.1.2.2 在核苷酸类药物中的应用
含有 L-丙氨醇片段的Glycopeptidolipid(GPL)存在于 Mycobacterium avium Serovar 4 细胞壁上,可命名为:3,4-di-O-Me-a-L-Rhap-(1-1){R-C21H43CH(OH)CH2CO-D-Phe-[4-O-Me-a-L-Rhap-(1-4)-2-O-Me-a-L-FucP-(1-3)-a-L-Rhap-(1-2)-6-deoxy-a-L-Talp-(1-3)]-D-allo-Thr-D-Ala-L-Alaol},具有很高的抗原性和种特异性,用于治疗肺结核、麻风病和AIDS等[6]。GPLs 有 32 个不同血清变形,组成了M.avium 组,是化学药品的标志性产品。GPL的核心结构是一个四肽,C端为L-丙氨醇结构,包括D-Ala、D-allo-Thr和D-Phe,N端是脂肪酸残基酰化结构,其结构如下:
图71.1.2.3 在喹诺酮类手性药物中的应用
2001 年上半年样本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抗感染药占购药总额的 29.56%,其中喹诺酮类药物占抗感染药总额的 14.99%,位居第三位,居前 2 位的头孢类和青霉素类下降趋势明显,而喹诺酮类的增势强劲。喹诺酮类药物是当前抗感染药的研发热点,国内销售额领先是左旋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三个。左氟沙星(Levofloxacin)Ⅰ是第二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1994年在日本上市,现已属于国家基本药物。它具有抗菌谱广、毒性低的特点,对革兰式阳性菌、革兰式阴性菌及部分厌氧菌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其抗菌强度是氧氟沙星的2倍、右旋氧氟沙星的 9~126倍,毒性比氧氟沙星低,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呼吸道感染、尿道感染、妇科感染、眼科感染、肠道感染等的治疗。帕苏沙星(Pazufloxacin)Ⅱ是喹诺酮类药物中的一个较新的合成抗菌药,由日本Toyama 公司开发,已于 2002年 4月在其首个市场日本上市。根据我国《新药审批办法》此药属于第二类国家级新药,其抗菌特点为不但抑制拓扑异构酶Ⅳ而且抑制DNA旋转酶,体外抗菌活性分别是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的3~34倍、环丙沙星的2~17倍。目前,国内市场上销售额最高的三个喹诺酮类药物属于第二代,而帕苏沙星属于第三代,临床研究显示其疗效优于上述三个品种,表明该品种在国内上市后将会有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L-丙氨醇是合成左氟沙星和帕苏沙星的中间体之一[7]。
图81.1.2.4 在放射性药物中的应用
碘必乐(Iopamidol),用于X-射线成影剂。L-丝氨醇是合成碘必乐的中间体之一[8]。
图9
1.1.3 氨基醇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
手性氨基醇分子中具有良好的配位能力的N原子及O原子,并能增加中心金属原子的碱性和调节其电子性能,较方便地控制配位数和立体构型,提高配合物的刚性,可与多种元素形成络合物,而且手性氨基醇的来源丰富,制备也较简单,甚至有些天然化合物(如麻黄碱)本身就是氨基醇,只要对其稍加修饰,即可成为优越的配体或催化剂。故在不对称催化中是一类优秀的配体或催化剂。
手性氨基醇化合物在不对称合成中主要用途有两个:手性配体和手性助剂。手性配体是手性催化剂产生不对称诱导和控制立体化学的根源。手性氨基醇可以通过与 PPh2Cl 等反应制备各种氮-磷和氮-氧-磷配体。 氨基羟基化反应条件的优化+文献综述(3):http://www.youerw.com/huaxue/lunwen_5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