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聚酰亚胺概述 1.2.1 聚酰亚胺的发展过程 聚酰亚胺在 1908 年就已经有所报导,但限于技术水平,聚合物的本质还没被充分认识,所以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直至上世纪 40 年代中期才陆续有一些专利出现,而真正意义上从上世纪 50 年代才开始作为一种高分子材料发展。美国杜邦公司在当时申请了一系列相关专利,在 60 年代中期第一次将聚酰亚胺薄膜和清漆商品化,由此开启了一个聚酰亚胺蓬勃发展的时代[6]。
1969 年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第一次成功研发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这种聚合物易成型加工,在固化后不产生气态的副产物,是先进复合材料的理想树脂母体[7]。普朗克公司又以该树脂为基础制备出用于压缩和传递模塑成型的材料。3 年后美国通用电器下属的塑料公司开始研究聚醚酰亚胺,历经 10 年,在1982 年建成1 万吨生产装置,正式命名为商品名 Ultem 在市场上销售。1978 年日本宇部兴产公司研发出了材料聚联苯四甲酰亚胺Upilex R,随后又出现了后续品种 Upilex S。Upilex系列聚酰亚胺薄膜的性能与 Kapton薄膜相差较大,尤其是前者热膨胀系数 α 与铜箔的热膨胀系数较为接近[8],因而非常适合作为覆铜板的薄膜,被大量用于柔性印刷电路。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三井东亚化学公司又研发报道了全新的热塑性聚酰亚胺注射和挤出成型用粒料,这种聚酰亚胺的商品名为Regulus,这种商品的研发对 PI 的研究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下对 TPI 研发、报道的文献数量增长迅速。特别在近 10 年有了飞速的进步。聚酰亚胺愈发受到科学家的重视,聚酰亚胺在 20 世纪60 年代初首先由美国杜邦公司实现了工业化之后,现今在各个行业与领域内已得到了大量并且广泛的应用。而事实上,在种类繁多的芳杂环聚合物中实现工业化并且真正意义上形成较大产出量的,至今仍然只有聚酰亚胺一种。 中国对聚酰亚胺的研究开发始于 1962 年,之后漆包线研发成功,1966 年之后又报道了聚酰亚胺的黏合剂,塑料及薄膜等[9]。至今为止,国内研究聚酰亚胺影响力比较大的研究部门有如下几所:长春应化研究所,主要进行对聚联苯四甲酰亚胺系列聚酰亚胺的研究;中科院化学所,主要进行原位聚合的聚酰亚胺研发;成都科技大学,主要进行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制品的研发;上海市合成树脂研究所,主要进行聚均苯四甲酰亚胺和 PEI研发;桂林电器科学研究所,主要进行 PI薄膜的流延装置研发。我国聚酰亚胺研究在某些领域已经成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总体上与发达国家仍然具有较大的差距,差距主要体现在:国内生产规模小,现在国内聚酰亚胺最大生产装置为 450t/a,国外聚酰亚胺产量基本上是千吨级规模;产品质量差,不同批次性能差距较大而且并不稳定,影响实际工业生产应用;产品精细化不足,品种较少,聚酰亚胺的应用范围局限在薄膜塑料产品,并且大多数用于军工,民用产品比较少。 PI 应用领域广泛,发展前景很好,在国防建设中起到突出的作用,所以加快中国 PI的研究与应用是十分重要的。 聚酰亚胺涂层胶的制备与性能(3):http://www.youerw.com/huaxue/lunwen_64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