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高校對洧宗教背景的學生开展党建工作的理论探讨【3453字】

时间:2023-02-06 10:31来源:毕业论文
高校對洧宗教背景的學生开展党建工作的理论探讨【3453字】

高校对有宗教背景的学生开展党建工作的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


高校对有宗教背景的学生开展党建工作的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44-03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宗教这种有神论的世界观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一部分在校大学生。有资料表明,当前在校大学生中信教的比例有逐渐上升论文网的趋势。这一现象甚至在大学生党员中都有所呈现。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的产生?

一。大学生信教原因初探

1。宗教的诱惑“。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宗教的看法是消极的,彻底否定的,这恰恰不是主义对宗教客观理性的认识。认为,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当我们在对宗教的唯心主义世界观,以及在历史上为剥削阶级所利用进行压迫人民。发动战争。阻碍社会进步等恶行进行否定的同时,也应当对宗教本身有一个清晰客观的认识。事实上,宗教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有着相对积极的一些社会功能。(1)宗教的文化功能。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无论佛教。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等,都产生了诸如金刚经。圣经。古兰经等著作。即便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也与道教。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2)宗教的道德功能。宗教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尽管这个反映是颠倒的,但宗教所追求的恰是一个理想化的虚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着理想化的道德规范,有着为修来世之福而克制自身邪念的信念。这劝人为善。不偷不盗。不杀不掠等道德规范恰是人类文明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秩序保障,这与世俗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要求也几乎一致。(3)宗教的心理安慰功能。人来自自然又必须服从于自然,尽管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由浅而深,但是离人类真正驾驭自然的日子还十分遥远。人类作为整体认识自然。掌握自然的能力是无穷的,然而单就每个个体的人而言,对自然。对自身的认知能力。把握能力依旧显得非常孱弱。于是,当个体对未知的东西或未来缺乏把控时,就会陷入焦虑和无助中。而宗教无形中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安慰剂。(4)宗教的满足好奇心功能。自从人类有了文明,便对自己生从何来死往何处。这世界这宇宙又从何而来去往何处等等问题感了兴趣。这些谜题即便是当今的科学亦未真正破解,这为宗教的冥想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于是,上帝创世。安拉创世等等遐想应运而生。尽管这些创世来得莫名其妙,更无科学证据能证明,但这多少为人们在茫茫黑夜中不断求索的好奇心找到了些许满足。由于有了这些比较积极的社会功能,宗教在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和改良后,即便到了社会主义阶段依旧有其自身吸引力的存在,这也正是当前一些大学生,甚至个别大学生党员会对宗教心生好感的重要的外在原因。

2。个体的需要“。众多研究资料表明,在大学生信教群体中,多数学生所谓的信教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信教。2010年丁根林在对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调查后得出结论:调查表明,在明确表示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中,43。17百分号的人是承袭家庭及周围环境的传统影响而信仰宗教的,21。31百分号的人单纯地为自己及亲人朋友祈福避灾。“[3]显然,这些学生对宗教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是一种形似信教而已。我们可以将大学生信教的内在原因归为以下几类:(1)服从权威。前文资料表明,在信教的大学生中,几乎一半左右的学生是由于家庭或家族的要求“从小开始信教。那时只是听从父母或者长辈的安排,服从家长或家族的权威而被信教“而已。他们之所以依旧承认自己是信徒,除了对自己所信的宗教依旧有好感外,潜意识中还存有对家庭或家族权威的一种遵从。(2)从众心理。王世翔在其2008年对清华大学等20余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进行调研中发现在信教的大学生党员中,7。8百分号的学生党员信教是因为受到宗教场所。团契。宗教活动等影响;17。6百分号的学生党员是因为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信教的。“[1](3)好奇心理。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好奇心不仅引得大学生们学习科学知识,探索自然规律,但同时也引得他们对未知的宗教世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冲动,想了解宗教到底是什么。他们或者对宗教典籍产生了兴趣,或者对宗教的建筑。绘画产生了兴趣等等。通过去了解去探究,久而久之,他们对宗教产生了好感。(4)心理安慰与精神寄托。当今大学生学习。就业。生活诸多方面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有时仅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完全无济于事,于是,一部分大学生顺理成章地把宗教中的神“当作克服他们无助感的有效工具,重塑他们内心的安全感。丁根林的调查显示:45。73百分号的学生认为宗教对人的帮助主要是‘能给人以安慰和精神寄托’;27。19百分号的学生则在遭到挫折时开始信教;24。57百分号的被调查者认为其信仰的宗教‘有时给予自己帮助’;8。7百分号的学生认为宗教‘帮你实现自身的理想’。“[3]显然,当前大学生信教更多的只是一种形似而神不似的状态,具有以下典型特征:一是真正信教的少,宗教好感的多;二是笃信神灵的少,心理需要的多。

二。如何开展对有宗教背景学生的党建工作

社会主义高校担负着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因此对于有宗教背景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责无旁贷。尤其是对这些有宗教背景的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加强大学生党组织的建设,增强大学生党员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信念等工作更是时不我待。

1。提升党务工作者理论素养,树立与时俱进的主义宗教观。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2月12日同藏族人士谈话中指出:就是到了主义也还会有信仰宗教的。“[2][4]由此可见宗教现象的长期性。如果说在剥削阶级社会中宗教具有那些恶性,那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宗教又是怎样的性质呢?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又会是怎样呢?为解决这个理论难题,我党的四代领导集体对此做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具体实践。从毛泽东同志提出党对宗教采取保护政策“到提出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都要联合起来共同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从的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理论“到胡锦涛的宗教和谐思想“。这一系列理论不断深化了我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中宗教现象的认识,充分体现了我党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因此,作为基层党务工作者要深刻理解我党新时期的宗教观,特别要把握好对以下两个问题的理解:一是要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矛盾与阶级矛盾敌我矛盾区分开来;二是将正常的宗教活动与利用宗教进行政治渗透区分开来。2。加强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树立关爱同学心理需求的服务观。当前大学生信教,包括个别学生党员信教多是出于其自身的心理需要,诸如心理安慰的需要。从众的需要等等。由于一些大学生产生了这些心理需要后,身边没有家长。同学。老师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加上他们身边恰好出现了信教的同学或朋友,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地把宗教当作了他们满足心理需要的手段。所以,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教育,让他们树立起关爱同学心理需求的服务观念十分必要。

3。增强学生支部向心力建设,吸引各方面优秀人才进入党组织。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同志曾指出党在以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作为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的同时,也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5]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他们学习。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一群整体优秀的年轻人,即便是信教的大学生群体中,依旧有很多的优秀人才。这些年轻人理应是我们教育和培养的对象。我们要加强大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把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得更符合年轻人的特点,更容易把主义理论传递给他们。

4。重视理性思维倡导科学精神,加强党员思想建设克服非党思想。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虽然掌握了较高的科学知识,却始终没有培养起科学的精神。面对科学暂时还无法解释的现象,不是去努力探究,而是用唯心主义的观点来加以主观臆测。党是以唯物主义作为基石的政党,物质第一性的基本观点要求党员要有坚定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因此,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理性思维培养,倡导科学精神的树立,这对党员克服非党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5。加强党员组织纪律性教育,党员不得信教以及从事宗教活动。对于党员不能信仰宗教这个问题,我党历代领导人的态度都非常明确。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信仰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我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因此要经常性地组织大学生党员学习党的纪律规定,明确告知不能信仰宗教。

当然,高校对学生党员无须回避宗教,甚至也应当将宗教有关的知识堂堂正正地告诉大学生和大学生党员以满足他们对宗教的好奇心。事实证明,一旦好奇心满足了,那么神秘感也就没有了,大家就会用平常心去看待宗教了。

高校对有宗教背景的学生开展党建工作的理论探讨

高校對洧宗教背景的學生开展党建工作的理论探讨【3453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409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