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微【2976字】

时间:2023-02-07 12:30来源:毕业论文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微【2976字】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微

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失衡

根据酒店行业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一方面,2009年至2012年,酒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微

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失衡

根据酒店行业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一方面,2009年至2012年,酒店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2011年,酒店人才需求量同比增长74。37百分号,2012年同比增长64。32百分号;另一方面,求职人数增长缓慢,论文网2011年同比增幅仅为12。23百分号,2012年同比增幅仅为27。92百分号。显然,人才的需求量大于人才的求职量。从人才供求比来看,2009年至2012年,人才供求比一路下滑。由此可见,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酒店专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流失严重

2014年5月8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2013中国酒店投资展望报告,指出从2000年到2012年,中国星级酒店客房总量以10百分号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其中,五星级酒店的客房供应量发展势头迅猛,复合平均年增长率为20百分号。相比2000年,五星级酒店的数量和客房供应量均翻了五倍。截至2012年末,中国共有星级酒店11706家。其中,五星级酒店654家,四星级酒店2201家,三星级酒店5545家,一。二星级酒店3306家,共提供客房超过157万间。由此可以看出,酒店业由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与此同时,酒店业员工的流失率越来越高。统计结果显示,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的酒店员工平均流动率在30百分号左右,有些酒店甚至高达45百分号。据中国旅游协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中心对国内23个城市的33家二星至五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的调查得知,近5年,酒店业员工流动率高达23。95百分号。

2。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目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缓慢,没有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成长的环境和氛围;第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待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第三,校企合作力度不大,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尚不完善。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013年,酒店管理各层次专业人才招生约13。3万人,毕业生约12。3万人。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本科开设酒店管理专业(专业代码120902)的高校有104所,全国共招生7533人,毕业766人,在校1。49万人;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开设酒店管理专业有1067所,共招生4。73万人,毕业4。95万人,在校14。56万人;开设旅游相关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近1000所。其中,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共招生2。53万人,毕业2。54万人,在校7。19万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全国共招生5。13万人,毕业4。59万人,在校11。85万人。虽然酒店管理专业每年招生人数相当可观,但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在职业规划。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1。缺乏职业规划意识

中国有句古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度过辛苦的基层工作。克服社会地位低等一系列尴尬局面的精神支柱。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学生对职业目标及其实施策略了然于心,便于学生从宏观上进行调整和掌控,使他们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以便节省时间和精力;它还可以对学生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不断学习和实践,促使他们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努力进取。

然而,许多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意识,更不用说制定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些高校虽然为学生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但是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鉴于此,高校应该认识到职业规划对学生的重要性,建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队伍。

2。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教学脱节

目前,许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具体教学严重脱节。有些高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酒店高级管理人才,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没能给予学生相应的实践锻炼和技能保障,致使很多毕业生在择业时出现不能直接胜任管理人员的尴尬局面;有些高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酒店基层服务人员,但是大部分毕业生对未来就业的期待过高,当真正从事酒店工作时,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加上对服务业缺乏理性认识,最后不得不从事其他行业。

3。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许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理论性太强,忽视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服务水平和其他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致使很多毕业生进入酒店工作后,无法快速适应新工作角色,缺乏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与客人沟通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同事。主管的人际关系,也缺乏职业意识,职业认同度低,职业忠诚度不高。

4。培养制度不健全

很多高校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制度,而是和其他理论性强的专业一样,大规模地培养同质人才,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同质性强,专业性差,特色不明显。

5。高校不重视培养评价结果

高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必须经得住利益相关者的检验。对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而言,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就是酒店。但现在,高校不重视培养评价结果,只一味地按照自身的条件来培养学生,这就导致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不能胜任专业工作。

三。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措施

1。明确职业规划

高校的职责在于帮助大学生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并为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因此,高校应了解酒店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并及时将酒店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合理定位。此外,高校还应不断加强职业规划指导队伍的建设,为学生配备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建立完善的职业化标准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制度,在大学的不同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加强职业规划课程建设,设置形式新颖。方法多样。内容突出且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课程,做到有针对性的指导。

2。完善课程设计

第一,高校应加强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弹性,打通各专业的基础教学,以模块构筑专业课程,加强教学内容与酒店业务流程的结合。教学内容与酒店岗位构筑流程的结合。酒店管理的课程可以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拓展课程模块等组成。

第二,高校应重视实践教学,增加实践课时,突出大学生实习的重要性,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就业做好铺垫。

第三,高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建设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稳定。可靠的实习机会,并辅导和跟进实习过程;完善实习学分认证制度,突显实践学分的重要性。针对就业环节,高校可以设置形式多样的求职技巧培训选修课,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单位和就业形式。

3。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为了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有机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高校应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即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

高校应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酒店进行专业实践。如云南大学旅游文化旅游系每年都会安排专职教师陪同学生实习,教师在带队期间能获取大量的酒店信息,进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

4。实施知识相关者评价

瑞士的洛桑模式和澳大利亚HOSPITALITY培训包模式之所有受到世界各地的认可和好评,主要是其输出的人才符合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对于大学而言,其利益相关者主要是知识相关者,是指以知识相关者组织为依托,与知识有关的人员,包括与传播知识。发现知识。转化及运用知识等过程有关的主要人员。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笔者根据其与大学。与知识关系的紧密性程度,将大学的知识相关者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知识相关者。次核心知识相关者。边缘知识相关者。其中,核心知识相关者包括政府。出资者。行政主管。教师和学生;次核心知识相关者包括校友。捐赠者。契约单位;边缘知识相关者包括企业界。市民。当地社区。知识相关者参与培养评价,有利于缓解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存在的供求矛盾。

优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高校必须从明确职业规划,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实施知识相关者评价教学等方面进行,以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酒店业需求之间的契合度,实现酒店业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间的对接。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微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微【2976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474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