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施工学结合“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1-0064-02
目前,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该决定明确表示要积极贯彻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并论文网实施半工半读以及工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过,在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在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工学结合深度不够
我们知道,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把这是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三个时期:一是课堂教学时期;二是实验实训时期;三是毕业实习时期。在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之后,需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组织,将课堂教学与企业训练进行协调,在工和学完美结合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与实践。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推行工学结合。
课程变革不仅要满足职业课程的内在要求,还需要符合企业运营的内在条件。若只是通过学校完成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安排,难免存在片面性,导致工学结合不协调。
德国推行的双元制教学模式不仅属于政府行为,亦是社会行为。也制定了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并且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高职院校做的还不错,当然这不仅得益于学校和企业的良好合作,还得益于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其实早在解放初期,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就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教学形式的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1960年之后,天津市职业教育模式日趋成熟完善,可以说在中国仅此一家。
(二)没有立法保障,企业态度不积极
在国外,为了健康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有些发达国家直接通过立法来保证职业教育的发展。比如,德国就实行了双元制,政府不仅鼓励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并且还通过联邦立法的方式制度化。因此,德国的这种双元制模式既是社会行为,也是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在,虽然也有职业教育法,但是此法并没有强制要求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一定要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没有形成一定的法律责任。目前,有些地方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实施得还比较好,这除了学校与企业的参与度都比较高之外,政府的积极主导作用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比如,天津市从解放初期开始,在政府强有力的行政主导作用之下,就出现过一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中职和高职院校,20世纪60年代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这在可以说是仅此一家。
(三)工学结合受专业特殊性的制约
现在,高职教育积极推行工学结合,即强化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两者资源优势,让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基础学习。企业的实践锻炼共同完成教学活动,令教学过程与职业技能实践过程实现有机结合,为同学们提供一个真实操作的职业环境,在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完成教学目标。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不过这种教学形式并非适用于每一所学校。每一个专业。
(四)沿用传统评价体系无法促进工学结合有效开展
对于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而言,若学生考核不通过,是不能参加补考或者补考难度非常大的。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未对考核评价机制进行有效调整和优化,依旧应用传统评价体系。众所周知,开展考核的初衷是进一步发挥教学管理功能,促进老师灵活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传统评价体系还不完善,未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未设置过程考核环节,因此,它既不能发挥教学管理功能,亦无法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并且不益于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落实与贯彻[1]。
二。解决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在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难免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能够积极面对,采取合理的对策妥善处理各种问题。
(一)对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重新设置,确保工学深度结合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大力推行促进了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转变,由最初的封闭式办学模式慢慢发展为校企联合办学模式,这种新型办学模式强调的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机会,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办学模式的转变使高职院校的教学行为产生了一系列变化。最初学校需要独立完成各种教学活动的编排与组织,如课程体系由学校独立编制。虽然其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安排也需要听取合作企业的建议,不过这并不具有强制性,最终决策依旧由学校单方面决定。在制定课程体系时,高职院校基本上是按照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形式而进行制定的,即以学科理论知识教学为主。技能实践教学为辅,尽管增加了技能实践教学学时,不过其课程建构机制并设发生根本性改变。但是在采用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之后,也就是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之后,要求学校和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培养学生,企业参与度得到显著提高,无论是教学计划还是教学内容均需要重新修改,就连课程体系亦需要重新制定。另外,在开展实践技能教学时,需要邀请企业技术专家为同学们进行讲解和指导,企业生产地开始成为学生学习技能的主要场地[2]。所以,在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将学校和企业的教学节奏以及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协调。
(二)以互惠互利双赢原则确保企业积极参与
互惠互利。实现双赢“是校企实现良好合作的重要前提。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在实现共赢目标的同时促使彼此担负起相应的人才培养责任,实现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链条上的良性对接。除此之外,创建互利的校外实习基地亦是推进工学结合“的有效方法。在创建校外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学校应重视自身优势的彰显,凭借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大而全的专业领域。系统而先进的学科知识等独特优势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部分力量,如可以在为公司优化职工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推动技术更新等相关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教育服务,令企业真切地体会到和学校开展合作的确大有裨益,充分认识到工学结合“是丰富企业内涵。提高企业品位的有效方法。唯如此,企业才会自愿主动地和校方展开合作,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此方面,德国做得比较好,他们推行的是双元制“模式,对员工的培训只有30百分号在学校完成,而剩下的70百分号则在企业内部进行,每年都会有超过60百分号的年轻人前往由企业和学校构筑的教育基地中进行深造和学习,在完善的双轨制教学模式中夯实理论基础。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使得企业和学习之间构筑了良好的互利双赢关系[3]。(三)建立校内模拟职业环境,克服工学结合某些特殊问题
前文已提及,对于部分比较特殊的专业,不适合和企业合作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可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进行技能培训,不过若将学生送往距离学校较远的区域开展顶岗实习,往往会面临着非常多的困难,不利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对此,笔者认为,可创建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模拟职业环境的方式培养并提高学生技能操作水平;另外,学校亦可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公司将其所拥有的优质资源投放于工学结合的校内实践教学中来,校方与企业共同研发新型产品,优势互补,共同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真正实现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一体化,真正践行工学结合“教学理念。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工学结合有效开展
面向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创建科学的学生成绩评估体系,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成绩论英雄的局面,通过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的方式鼓励并引导老师能够以高职教育目标和任务为基础组织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端正态度。
1。强调过程性评价
将能力培养与提升作为教学目标,重视过程性评价。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将能力训练目标进行细分,以小节为单位进行考核。打破传统的学期评分制和学年评分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做到合理明确。
2。评价形式多样化
采用以实践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的考核形式。设置多样化考核形式,比如产品制作。实践操作能力考核等,侧重于对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独立完成任务能力的考核。部分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此无需对所有知识点进行考核,只要根据课程目标进行考核即可。
3。实施以证代考制度
通过讲解或者宣教等方式让同学们意识到考证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主动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等,在夯实个人专业理论的基础上,提高技?g操作能力,为后期踏入社会找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高校实施工学结合“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校实施工學结合”出现的问题及其對策【3269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4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