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129(2017)02-0097-04
现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心理咨询师面对来自学生。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身心健康都正遭受种种威胁,甚至发展成论文网为严重的工作倦怠,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现状
有人也把工作倦怠称之为职业枯竭,意思是说从事相关服务行业中的人员因工作压力过大,工作时间过长,忽视个人自身的需求从而引起的工作效率低下的状态[1]。心理咨询工作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需要咨询师在工作过程中投入非常多的情感和大量的智力活动,他们时常感受到来自自己。求助者和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心理咨询师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特别是近些年,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和就业等压力逐步加大,诞生了不少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社会对心理咨询工作的需要和期望不断升高,高校专兼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倦怠也日趋严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2]。
二。高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产生的原因
(一)身份界定模糊,存在多种角色冲突
心理咨询职业是一个良心职业,具有其特定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当今,不少高校的心理咨询师不但要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还兼任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由于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并且来自行政上和课程上的工作任务繁琐沉重,高校心理咨询师被迫在各种身份中寻找平衡点,但现实情况常常会让心理咨询师处于被动地位[3]。
(二)职业发展前景受限,个人满意度较低
在咨询的过程中,第一步需要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构建起稳健的。友好的咨访关系,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帮助来访者,这种投入一般是单方面的。心理咨询的效果具有非显性。滞后性和往复性的特点,尤其是在高校,心理咨询的工作量并没有纳入学校相关量化和考核体系,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不能计入工作量,难以有成就感。同时,高校心理咨询师在劳动报酬。职称晋升等方面也没有制度保障,容易陷入职业发展困境与自我价值感低的矛盾冲突。
(三)缺乏系统的学习培训和专业督导
高校经常会组织心理咨询师参加省教育厅开展的相关会议和活动,这类会议能够提供同行之间的交流,可是无法提供系统的学习机会和专业的督导。有一些专家认为,一个合格心理咨询师的成长之路必定是一个充满艰辛和荆棘的路程,心理咨询师在面对专业领域诸多挑战的同时还要面对许多原生家庭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咨询有效性的个人因素。接受督导是觉察和处理个人问题的重要途径,如果缺乏这个过程就很难在专业上保持稳定发展。
(四)转介机制不完善,超出工作能力和范畴
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而心理治疗则需要在医院等具有相关资质的机构进行。可是,在高校咨询工作中,我们发现神经症性问题和精神类问题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般情况下,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通常不愿意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心理辅导,他们更害怕同学老师发现他们有问题,更害怕学校相关机构建议其到医院或精神病院等专业机构接受治疗。即使部分学生愿意到医院进行诊断,也不太愿意接受药物治疗,更愿意返回学校进行心理辅导。家长在得知学生情况后,更是倾向于依赖学校心理机构,而碍于面子等问题不愿去医院或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排查筛选出具有严重问题的建议往外送,有些不愿意去,有的送出去相关单位不愿意接收;当学生表现出精神症状时,对于不适宜咨询的学生进行转介是高校咨询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但是学校并没有与相关的心理治疗机构建立有效的转介机制,导致遇到能力之外的问题时无法及时将个案转介出去[4]。这样,高校心理咨询师就不得不面对许多超出自身工作能力和工作范围的来访者,造成高校心理咨询师压力增大。
三。高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的解决途径
(一)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提供政策保障
高校应该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明确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身份和工作内容,保证专职心理咨询师工作的专业性,尽量避免工作交叉和多重角色;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心理咨询师的职称评定体系,保证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得到相匹配的回报与支持,从而提升工作积极性,保证心理咨询师师资队伍的稳定。同时,建立合理有效的转介机制,使超出心理咨询师工作范畴的个案能够及时转介,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也保证心理咨询师的自身健康水平。
(二)。组建心理咨询团队,获得心理支持
多数人误以为,心理咨询师是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的,自身不会也不可能有心理问题,或者自身可以解决出现的心理问题。但事与愿违,心理咨询师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出现心理问题,而且也需要有人在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提供帮助。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咨询师,在工作遇到困难时尤其需要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由于心理咨询工作自身的特点,每一次个案都在体验一个全新的过程,每一个来访者都是与众不同的独特个体。这就要求心理咨询师拥有持续而丰富的支持资源。不但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严格充足的实践训练背景,还要通过各种方法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因此,高校心理咨询师应该参与到一个团结的。高效率的心理咨询教师团队中。心理咨询师不仅能够从团队中有效地分散自己的责任,得到专业的支持和理解,还能缓解工作压力,提高自身的职业效能感。避免挫折感,维护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能学习到不同心理咨询师擅长的方法和?验,互相之间取长补短,学习到工作枯竭的有效应对方式,从而储备更多的心理支持资源[5]。这种团队可以由校内的同事组成,也可以由校外的同行之间组成。(三)建立督导制度,提升专业咨询技能
高校心理咨询师不断遇到各种挑战,迫切需要督导师的定期指导,及时解决遇到的棘手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也能有效地促进咨询效果,并防止问题的出现。定期稳定的专业督导和相关信任的督导关系,使心理咨询师拥有固定的商量与检讨的对象;经验丰富的心理督导师能够指出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个人的未尽事宜。行为是否符合伦理;资深的督导师可以及时帮助心理咨询师有效地解决咨询活动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处理自己积压的负面情绪,更能够帮助咨询师看清咨询中引发的情结“的问题,促进它们不断反思和总结,是咨询师个人成长的必备向导。
同时,高校心理咨询师也可以参加一些自我成长团体,在这类小团体中,经验丰富的团体咨询师能够担当督导师,其他咨询师作为团体成员,可以参与定期组织各种主题的团体活动。在各种活动中,心理咨询师可以将遇到的咨询案例在保密的前提下,与督导师进行充分讨论,通过督导师的指导分析,心理咨询师可能会发现影响心理咨询的自身的不良因素,从而协助心理咨询师意识到并及时处理自身存在的问题,逐渐成为更加合格。成熟的高校心理咨询师。所以说,建立完善心理咨询工作督导制度是非常必要而且可行的,它可以保障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规范。健康发展,从而推动高校整体心理咨询水平的提高。
(四)满足个人发展需要,提供充足的职业发展机会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求,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特点正好印证了这个观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发展,主要包括确立可行的职业理想与目标。提供优良的职业成长环境和强化职业的内在发展等。从心理咨询自身的特点出发,高等院校应该在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中纳入心理咨询师的个人职业发展,确保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学校应该定期。有计划地组织心理咨询师参加各类专业的学习培训与学术交流;根据不同心理咨询师的学历背景和职称特点,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同时保证心理咨询师的学习培训在实践中得以运用。
综上所述,高校心理咨询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大学生也越来越离不开心理咨询,而同时在政策。经费。师资等各方面的体制保障并不完善,这就导致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工作倦怠情况不断增加,专职心理咨询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对学校心理健康的稳定性影响较大。高校如果能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心理咨询师的合理权益,就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心理咨询师的积极性和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如果能建立合理的转介机制,心理咨询师就能从根源上减少工作压力;如果能够建立高校的工作团队,就能使心理咨询师获得同行之间的心理支持;如果能提供专业的学习督导,将提升心理咨询师的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和工作胜任力,提高职业效能感;如果能提供充足的职业发展机会,就能保证心理咨询师得到持续的发展。
高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问题研究
高校心理咨询師工作倦怠问题研究【3372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5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