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高校选修課存茬的问题及改进【3415字】

时间:2023-02-09 12:24来源:毕业论文
高校选修課存茬的问题及改进【3415字】

高校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一。高校选修课的开设目的

为实施素质教育,高校相继实行选修课制度,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发展


高校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一。高校选修课的开设目的

为实施素质教育,高校相继实行选修课制度,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发展个性特色,满足社会对高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高校选修课的教学现状

自各高校开始纷纷压缩毕业总学分。加大选修课比例论文网开始至今,高校的选修课制度逐渐趋于完善,选修课的设置数量逐渐递增。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发展需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趋于多样化和现代化。总体来说,高校选修课的教学有着良好的发展方向并在不断的完善和进步之中。

三。高校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课程设置方面

1。课程门类众多,单一课程的课时量太小

以我校为例,西南大学的全校性选修课门数超过百种,每门选修课的周学时是只有3节,庞大的课程门类使得单一课程的课时量缩水,一门课程连皮毛“都没有学到就仓促结课,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微乎其微。

高校应对选修课数量进行适当且合理的删减,去粗取精,把这些课时留给剩余的选修课重点学习,注重选修课知识的实际输出效率。

2。课程种类虽多,但学生感兴趣的较少

高校选修课门类众多,但学生选课时真正感兴趣的课程与其庞大的数量不成正比。选修课门类众多固然给予了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可众多课程的冷门性实际上并没有对学生的选择空间有明显的扩大作用。相反,热门的课程却常常因为设置的授课班级数量有限。可容纳学生人数有限等因素,面临着爆棚“现象。

高校对于选修课的门类设置,在充分考虑多方因素的情况下,应更加重视学生的民意“考察,通过问卷。调研等方式充分询问并考虑学生的意见,对学生感兴趣的门类方向予以适当的扩大,增强课程设置的民主性“,才有利于学生对于课程更积极和富有效率的学习。

3。课程设置不具备良好的实用性

高校开设的选修课课程多达百种,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部分选修课学生学后有用处不大“或是完全没用“的感受。针对此现象:

(1)在保留对学生非专业素质方面有帮助的基础选修课的情况下,高校应加大对选修课课程设置时和相关专业的契合度,起到对专业知识进行拓宽和延伸的作用,在专业课无法对知识进行面面俱到的深入讲解时,依靠选修课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2)充分考虑学科交叉的情况,扩大学生将来就业时的竞争力和专业覆盖面。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以我校为例,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院校之一,选修课的设置可以向师范生的教育方法。能力训练以及教育学的相关领域拓展。

4。选修课的门数过多,所占学分比例过大

以我校为例,一门选修课的学分是2分,而解析几何,作为数学系的一门专业课,其学分是3分,有的专业课的学分甚至没有选修课的学分比重大。同时,面对着数量庞大的选修课,占据了学生的较多时间,学生疲于应付各种选修课拿学分却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而专业课的课时也一定程度上被压缩,这让不少专业课教师甚感无奈。

高校选修课的设置旨在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其综合素质,可是,如果选修课本身的质量没有达标,却忽视和削弱了专业课的教学比重,不仅没有起到选修课设置的积极目的,反而有本末倒置“之嫌。高校应更加明确专业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教学比重,根据实际情况对选修课门类进行删减,去粗取精的同时,加强对选修课本身的质量提高,对选修课的学分设置,应在明确与专业课的主次之分的前提下,给予较大学分比重。

(二)教学管理方面

1。教师的教学管理缺乏对学生的探究及实践能力培养

现在的选修课教育模式和传统的专业课教育模式如出一辙,还是以教师的知识灌输。学生听讲和最后考试为主。受到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的影响,在专业课本身多不具备对学生的探究及实践能力培养的情况下,决定了我们的专业课,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十分依赖于老师的知识灌输和机械应试模式。虽然高校都一再强调教育的创新性和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但实际上,尤其理科教学,以我校数学系为例,专业课的知识讲授占据了一节课的全部时间,相对于选修课,教师没有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培养,只能以知识灌输为主。

但是,选修课相比专业课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新空间,教师和学校完全可以从选修课入手,开展开放的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实验性培养,在传统的专业课讲授模式辅助下,加入更多的对能力培养的教学部分。例如小组讨论。给每个小组相关课题并规定研究实践时间,定期共同交流和展示学习成果,引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对知识的探究能力。

2。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管理

选修课本身处于次要位置,课程的课时量和课程数都不及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当然会随之降低。而选修课数量之多,也相应的分散教师的教学精力,造成有的选修课教师会提前结课。不点名。松散管理。授课课时量不达标。授课质量低。有些学生甚至学分都拿到了却不知道自己的任课老师的名字和这门课的上课地点。

针对这些选而不上“的学生,教师应该严明态度,不能让这类学生通过考试,严格处理,提高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相应的,教师自身也需要用更加严谨的态度对待选修课的教学,为学生做好榜样。

3。学校对教师选修课教学的管理

教师在选修课教学中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与学校对教师教学管理中存在的宽待“有关。学校应以学生对教师的课程评价反馈。教师结课的考核方式审核。教师的教学自我评价这三方面为主,对教师的选修课教学予以更多的重视和把关。学校对选修课质量的重视管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管理和对学生的学习管理。(三)相关政策方面

1。硬性的学分政策易引起学生的不满

以我校为例,学生在校期间全校性选修课必须修满8个学分,如果学分不足8个则不能毕业。很多高校也对选修课的学分政策有严格的硬性规定。此政策的初衷是毋庸置疑的,高校为将学生的综合素质维持在较高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政策的硬性规定具有根本的合理性。可在实际实施时,就当前大学生选修课的学习现状,抱着上不上都一个样,学没学都没区别“心态的学生数量已不可忽视,8个学分的含金量远不如预期的高。继之,硬性的学分政策规定则引起学生不同程度的不满,对于无用“且浪费时间“的选修课,学生的态度趋于冷淡。

针对此现象,核心问题还是在选修课本身的质量上。高校的硬性政策不应该集中在学分个数的设置,而是在提高选修课的针对性和质量上。对于课程质量的硬性规定,会比学分的量化规定更有价值。而学生在校期间的选修课到底该修多少个学分呢?高校可以每隔一个阶段通过一次广泛的民意调查得到答案,在相对稳定的学分政策下,同时根据学校的教学情况。办学特色以及实际需求等因素适当增减硬性规定的学分数。政策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在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可变

因素后对学分政策予以适当的调整和改良,具有更广泛的合理性和民主性,也更易被学生接受。

2。考虑增加相关的硬性政策规定

目前多数高校对选修课的政策规定只是在学分上,即对学生必须要修到的课程数量进行了硬性规定,却没有对选修课课程类别进行硬性规定。这样做的目的是给予学生对课程更大的选择权,可以自由选取感兴趣的课程。但其中也存在了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自由选课时更倾向于选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例如会计。经管。计算机技术等,选择市场热门方向无疑是现实而理性的选择,但也折射出学生普遍隐含的功利思想,市场需要什么才学什么,什么热门学什么。政治。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则相对冷门。事实上,社会除了对经济。计算机等专业领域人才的显性需求,更加重要的是对人文素质的隐形需求,一个实践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善于与人沟通合作。有人文涵养。品性端正的人,才是被社会长久需要的人才。而以上这些品质,更多的都是来自于学生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当学生还无法清楚意识到这一点时,学校则应在选修课的选择问题上进行相应的引导,考虑学生在人文学科方面选择的硬性规定,平衡市场需求的显性要求与人文素质的隐形需求,培养人才的隐形指标。

(2)学生选课时文理分离,文科生大多选择与文科相关的课程,理科生亦如此。在校方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权时,学生的选择本身存在学科局限性,并没有真正扩展知识的宽度和对多元化知识的探索。这让我们思考,校方是否该考虑规定让文(理)科生至少选修一门理(文)科方面的课程。

(3)越来越多的学生选课的理由是该课程好不好过“,教师教学管理相对松散。考核更易通过的课程成为影响学生选课的首选因素。针对这样的现象,学校是否该考虑除了提高选修课教学质量,更应该有相应的硬性规定,使选修课最终的考核体系与考核标准最大程度的严格化和统一化,打消学生偏选容易通过课程的侥幸心理。

高校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高校选修課存茬的问题及改进【3415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569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