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课的考核内容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202-02
无可否认,目前高校学业考试尤其是专业课考查的形式化弊病日益凸显。这不仅严重制约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而且还误导了大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方式论文网。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在应试教育的熏陶下,把专业学习简单地等同于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因此,无论任课教师多么苦口婆心地引导或劝诫,都难以引起学生对于文献资料以及社会实践的重视。显然,教师除了积极地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外,更重要的问题则在于专业课考核内容的改革。事实上,目前高校专业课教学和考核的最大弊病莫过于导致学生一旦脱离书本便无话可说“的状况。这具体表现在学业考试的试卷中,因为学生只能依照书本的内容按部就班地回答形式各异的考题。即无论学生如何作答,其思维模式甚至于语言组织及表达方式都难以摆脱书本的束缚。简言之,大学生在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学业考试模式的桎梏下,已经表现出一种无话可说“或集体失语“的状态。事实上,这也是导致本科毕业论文演变为中小学作文的主要根源之一[1]。而大学生在接受了四年的专业教育的情况下,一旦无话可说“则势必被培养成一种工具型的人才,其很难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而这恰恰是主体教育理念所极力反对的。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专业课的教学与考核又该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多年来,笔者在任教专业课程时,积极地引入主体教育理念,大胆地进行教学与考试内容及其方式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为理性地回答上述问题奠定了必要的实践基础。
一。对于书本知识了解程度的日常检测(15百分号)
专业课的考核内容无论如何改革,都不能不关注最为基本的书本内容。但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学业考试存在着过度考查书本知识的弊病。换言之,无论是填空题。选择题。连线题,还是名词解释。正误辨析题。简答题,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在考查书本内容。甚至于就连论述题或材料分析题,其答题所需要的思维以及语言组织或表达方式都早已在书本内容的范围之中,这也是学生在考试前早已心知肚明“的。这种学业考试模式势必误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即在这种奉书本内容为考试圭臬的管理实践中,学生?榱饲蟮每际怨?关甚至于为了获得奖学金以及入党所需要的分数条件,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书本内容或课堂笔记的识记上。事实上,这也是导致学生在大量的课外时间中居然无暇顾及“图书馆或没有时间深入社会进行专业实践的主要原因之一。
尽管主体教育需要最终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但是也需要首先学习书本内容,这是自主建构知识的必要条件之一。主体教育视角下,高校学业考试也应该引导大学生去主动了解学习书本内容。不过和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学业考试不同的地方在于:主体教育视角下,书本知识仅仅在高校学业考试中占据一定的比重,而非绝对比重。在相关课程的日常考试中,这部分内容仅仅占15百分号的比重。换句话说,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了解程度是日常考试的内容之一,满分为15分。教师依据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所提问题的回答情况来具体地评定分数,期末综合该生在课堂上所回答问题的整体表现,即为其日常考试成绩。显然,这就需要设置必要的课堂提问环节。为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堂随机提问或追问的方式来测试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了解程度。
二。随堂检测书本内容相关文献的查阅情况(15百分号)
当前,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学业考试内容几乎不关注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简言之,学生有没有查阅文献的意识以及查阅文献能力的强弱,学业考试无法进行测评与衡量。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本科教育与高校学业考试中存在着忽视培养与考查学生查阅文献能力的缺陷。最为突出的表现就在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上――参考文献的数量过少与质量太差。为了不至于出现参考文献数量过少的弊病,一些意识较强的高等院校做出了不少于10个的硬性规定。客观地说,文献查阅。参考。引用的数量与质量是确保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一,但现实情况是学生普遍缺失此项能力,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不清楚如何运用文献,以为鼓励引用别人的文献就是允许抄袭,甚至于就连论文抄袭严重被抓后也连连叫屈。因此,在学生并不具备查阅文献能力的情况下,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所谓参考文献存在着数量过少。标注格式混乱。准确率偏低。随意引用低质量的出版物文献(交出版费或版面费就肆意出版专著或滥发论文的书刊)等诸多问题。为此,笔者曾在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时公开质问学生:为什么不查阅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为什么在十余个文献中竟然没有一本专业著作?
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高校学业考试中排除了文献查阅能力存在的可能性,再加上教师日常课堂教学中也没有意识到对学生查阅文献能力进行训练的重要性,最后是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及其答辩的严重形式化[2]。从专业学习与成长的角度而言,专业文献的查阅能力是本科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之一。因此,在主体教育的视角下,笔者认为本科生的文献查阅能力是高校学业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为了有针对性地培养这种能力,就需要专业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进行具体落实。笔者在自己执教的政治社会学课程的日常考试中,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名著,并且进行相关研究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初步梳理出该名著的学术研究现状,并且明确地罗列出文献查阅的情况。这其中需要在专业期刊和学位论文以及专著等方面进行重点查阅。笔者希望以此初步培养本科生的文献查阅能力。这部分内容作为书本知识的必要补充,能够拓展大学生的思维和视野。通过对于相关文献的查阅,不仅会发现许多学者会在不同视角下来探讨同一问题,而且就连同一视角下的不同论文也可能会提出观点迥异的见解。显然,通过这样的文献查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专业学习的方式和效果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质的改变。此外,文献查阅还能够激发部分学生的质疑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批判精神。故而,它在高校学业考试中理所当然地占有一席之地。在笔者的考核方式中,此部分的比重为15百分号。依据学生查阅文献的基本情况给予一定分数。三。重点考查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感悟或心得体会(30百分号)
主体教育理念旨在激发受教育者的一种自我教育意识,使得学生在接受专业学习或训练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个性化的知识。笔者认为,在本科的四年专业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莫过于专业学习中的感悟或心得体会――这是真正属于大学生自己的东西,也是自主建构个性化知识的基础。但非常遗憾的是,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学业考试几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于书本内容的识记以及程序化的运用上。换句话说,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试题,它的标准答案或评分标准几乎都离不开书本既定思维的束缚。这就导致了大学生个性化知识被极度边缘化的考试弊病。
主体教育的视角下,高校学业考试务必把大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感悟或心得体会纳入重点考查内容之列。在笔者的日常考试中,这部分的成绩比重占到30百分号。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与鼓励学生重点阐释专业学习感悟或心得体会。即在书本内容学习和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必要的社会实践调研后,集中精力进行专业感悟或心得体会的梳理与研讨,最终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或汇报。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专业成长,可以要求学生尽可能地阐释该内容对于目前专业学习的借鉴或启示。譬如,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内容时,建议学生课前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最好能够结合本专业(中学教育)学习的实际状况来较为详尽地探讨对于从事未来职业(中学教师)的借鉴之处。
四。期末论文写作形式的综合检测(40百分号)
上述三个环节的项目考查仅仅是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来初步地进行,至于其在经历教师讲解。师生讨论和教师点评后的专业收获,则需要进一步地综合检测。即需要经过期末的论文考试来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文献查阅能力的提升以及专业实践中的感悟或心得体会的系统梳理。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学业考试在期末绝大多数采用闭卷或开卷的方式,考试内容或范围也常常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的识记以及程序化的运用方面。即便是有部分高校或少数教师采用论文考试方式,其中的形式化问题也较为严重。譬如,学生在论文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其中书本知识的了解程度如何?参考文献的查阅数量与质量如何?是否运用得当?论文中除了引用别人观点外,自己的见解有多少?事实上,诸如此类的考核内容以及试卷反思,与学生是毫不相关的。教师进行试题和阅卷分析,充其量也是为了应对现行高校学业考试制度的形式化需要。因此,能够把学业考试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的几乎微乎其微。
主体教育视角下,高校学业考试可以有多种改革途径,但需要一个最为基本的前提――亟待归还高校教师在学业考试中的自主权。同时上述三项内容也成为高校学业考试中不可或缺的必考项目。而且还需要在期末通过论文或随堂汇报等形式进行综合性的检验。笔者在此部分采用的是论文考试形式,尤其是对于考查专业课而言,这是一种较好的期末考核方式。即各同学在教材范围内自主选择一个专业问题,进行期末的学术论文写作。同时,为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论文写作时间,笔者在学期之初就对此项测验项目的形式和要求(自拟,字数不限)以及注意事项(遵循学术规范和严禁抄袭)进行公布。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充分地准备期末论文写作所需要的资料。这就使得期末的论文考试变得更加具有实质性的专业教育意义和学术价值。
五。?椎惴此?
从实践改革情况来看,大学生进行文献查阅的意识与能力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这不仅需要高校学业考核内容的改革,更需要各专业课教师日常教学的鼎力配合,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应有的文献查阅意识和专业感悟能力。
首先,文献资料的查阅问题。文献查阅的数量存在着过少的问题,甚至于其中还没有学位论文的文献。文献查阅的质量也存在着值得注意的问题,即不少学生随意查阅一些质量难以保障的期刊(即只要交付版面费就发表论文的所谓学术期刊)。显然,这其中既有学术期刊质量不高的问题[3],又有教师日常教学中对于期刊文献质量问题的相对忽视。事实上,笔者在课上曾就文献的质量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专题讲述,但从实践来看,效果非常有限。此外,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也使得教师的精力难以面面俱到。客观地说,在原本极度缺失查阅参考文献能力的日常课堂教学中,要想在短时间内针对性地弥补这个短板存在相当程度的困难。因此,需要所有的专业课教师利用课堂教学来适当地进行补救。当然,最为根本的还在于彻底打破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学业考试中书本内容一统天下的弊端,把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查阅文献能力增列于专业能力的必考之列。
其次,专业感悟的总结与发表。就笔者实践的情况来看,这一部分的问题相当严重,即绝大多数学生在谈及感悟或心得时要么是寥寥数语,要么几乎是在重复别人的观点或见解,缺失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实事求是地说,本科四年的专业教育结果绝不能仅仅或单纯是背诵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充其量这只能说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之一,而真正意味着专业成长的专业感悟或学习心得才是至关重要的教育成果。至于学生普遍存在着在此环节无话可说或重复别人观点的问题,其原因很多,最为根本的莫过于对于高校学业考试概念和性质的认识不清以及考试功能异化[4]。后果之一就是导致了高校学业考试对于专业感悟或心得体会制度的忽视甚至于人为刻意地排斥。其中最为明显的当属学业考试中的论述题或材料分析题,尽管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又在评分标准上为学生设置了种种几乎难以逾越的思维甚至于话语组织及表达方式的关卡,学生在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考试心态下,只能依靠对于书本相关内容的追忆来按部就班地答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扭转高校学业考试的管理思维弊病,彻底地摒弃所谓的评分标准所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障碍,尤其是人文学科更应如此,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专业感悟或心得体会。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高等教育实践深入地探究了主体教育视角下高校专业课考试内容改革问题。事实上,改革学业考核内容的初衷在于以考促学,把学生的注意力由过分集中于期末转向关注日常的专业学习,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培养自我教育能力。而改革学业考核内容的构建则在于突破传统学业考试管理的既定思维,即高校学业考试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书本内容识记程度的期末检测,而应包括日常或平时考试以及期末考试。对于日常考试而言,也不能局限于学生到课情况的课堂考勤,而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在专业学习内容上的时间与精力的投入及其效果。因此,应该大胆地增加日常学业考试环节,并且大幅度地减少书本知识的识记程度的考查,转而增加必要的文献查阅能力的检测,当然考试重点还在于有效地考查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感悟或心得体会。这些考试内容包括了静态的教材学习和文献查阅以及动态的专业实践,使得大学生在动静结合的新型高校学业考试模式下养成一种自主建构意识和能力。这种意识和能力需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考查。唯有如此,学业考试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出应有的以考促学的功效,这也是主体教育视角下高校学业考试内容改革的必由之路。
高校专业课的考核内容改革研究
高校专业課的考核内容改革研究【5208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5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