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法制教育理论研究【4739字】

时间:2023-02-12 09:30来源:毕业论文
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法制教育理论研究【4739字】

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法制教育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


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法制教育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098一03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要求继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论文网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高校作为大学生接受法制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在大学生法制教育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从高校法制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发展经历了由普及法律常识到增进法律意识再到提升法律素质的奠基阶段。巩固阶段和发展阶段。作为高级阶段的发展目标,提升法律素质是一个不断延续的实践过程,是在制度化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生成途径中形成的,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遵循基本认知规律对创新高校法制教育理论。加强和改进高校法制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构主义是增强高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目前,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教学和极少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效果甚微,实效性不强,很难满足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和渴望。现阶段,高校法制教育重在提高法律素质,培养法制观念,需从建构主义视角加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意义性和情境性,并以此理论观点为支撑,应用于高校法制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

(一)建构主义创新高校法制教育认知方法,增强法制教育实效性

法律知识作为一般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都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组织部分,是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的重要前提。高校目前的法制教育存在重知识不重理念,重课堂不重实践,教育内容宽泛,教育手段单一。教育环境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法律知识的获得,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薄弱,制约和影响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而建构主义尊重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大学生法律知识学习的主动性,提倡自身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法律体系“,优化法制教育内容。剖析案例实质。培养法制观念等,提出许多有效教学方法,对现实法制教育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有助于增强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

(二)建构主义促进道德规范向法律规范的正迁移,促进法律素质的提高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主动性。意义性。情境性建构。在高校法制教育中,大学生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原有经验基础,在法律素质培养中借鉴道德认知,在道德规范基础上主动建构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张会峰认为法律基础教育是介于‘问题’(知识教育)与‘主义’(价值教育)之间的教育“,主义“教育是法律基础教育的终点。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必须有效结合,因为二者在促进人的发展和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过程中,具有他律与自律。惩罚与激励。普遍性要求与层次性要求。现实性规范与理想性追求的功能互补性。加涅的智力技能层次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分为三步:辨别学习一概念学习一规则学习。在法制教育中,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就应该遵从此条规律:道德与法律的正迁移一法律基础的学习一法律素质的提高,只有遵循这样的规律,才能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法制教育中应用的最新成果

六五“普法规划明确规定,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结合公民意识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高校法制教育要根据这一目标,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过程,推动法制教育活动朝着这一方向发展;要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的需要不断地更新具体的法制教育目标,以适应将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建构主义发展和完善高校法制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它所倡导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对高校法制教育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是增强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建构主义视角下发展和完善高校法制教育理论,必须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一)以提高法律素质。增强法治观念为目标的知识观

提高法律素质。增强法治观念是高校法制教育的最终目标,法律素质的提高源于法律知识的了解运用,要求大学生法律基础学习具有主动性,通过原有法律基础知识的内部建构,并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运用法律思维解决具体问题,将具体的法律基础知识内化为法治观念,进而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因此,高校法制教育应侧重于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治理念的教育,只有这些才是把握法制教育的尺度,教育主体应该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在现有道德水平的基础上加强道德与法理的学习,通过道德与法理原则的结合,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法律素养,进而增强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

(二)以增强法律运用能力为目标的学习观

高校法制教育中的知识观决定着法制教育的学习观,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法制教育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法制教育学习观与其他理论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它更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意义性。情境性,以期在实践中增强法律运用能力。

1。法律基础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法律基础学习是对法律体系的主观系统建构,要求大学生对法律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不仅要接受客观知识,还要积极主动地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变知识的单向传输为双向活动转化过程。法律具有稳定性,法律基础学习无论是自我学习还是单向的灌输都要求学习者主动地记忆,学习者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去诠释。认同新知识,赋予其一种新的意义,将其内化为原有的经验知识“。法律素质的提高不仅要求法律知识的增多,还需要在客观的原有的经验知识“基础上主动建构对不同法律规范的理解,增强自身法律素质。2。法治理念培养的意义性

意义学习的主动建构活动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法制观念。法律素质的培养不同于法律规范学习,学生应把握法律概念。法律原则。法律规则的复杂性,能从法的价值去分析。思考问题,并能在实践中维护自身及他人合法权益,真正理解践行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在要求。高校法制教育的对象大部分是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高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在原有经验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法的精神,运用法律思维,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

3。法律规范学习的情境性

法律规范存在于一定的假定条件中,法律条文的适用在不同的假定条件中有所不同,假定条件作为法律条文的要素之一,相当于现实情境,是大学生理解法律条文。诠释法律意义的重要因素。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具体的情境对大学生理解法律条文。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一条法律条文可能适用于多种情境中,一种情境也可以适用多条法律条文。高校案例教学是学习情境性的最好诠释,从最真实的案例中。从两难的情境中建构法治精神,增强法律意识,贴近实际。易于理解是大学生建构自身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的最好途径。

(三)注重自身培养的学生观

认知主义者乔森纳认为,受日常生活经验和过去学习的影响,学习者的头脑中会形成一定的知识经验,即先前经验,每一位学习者在面对新的信息时总是在自己的先前经验的基础上以特殊的方式来建构对新信息。新问题的理解,从而形成个人的意义。在高校法制教育中,只有大学生个体主动地建构与理解法律知识,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他们接触道德观念总是先于法律知识,将社会道德具体化到个人身上就成了大学生独特的品德。因此,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通过意义建构和系统建构加强法制观念的培养,不断提高自身法律素质。

(四)以帮助和引导为职责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法律基础学习的主体,通过法律基础知识主动地理解与运用提高法律素质,即借助教师和同学等专家“的帮助,通过对必要的法律知识的意义建构获得。在建构主义的视野下,教师的作用已不在于给予真理,而是在确定的经验领域里,在概念建构上给予学生支持和控制。高校法制教育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要成为学生法律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强化大学生基础课“学习,成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过程中苏格拉底式的助产士“。

三。建构主义视域下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的对策建议

加强和改进高校法制教育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意义性和和情境性,并重视学生的观点和经验,要求教师在基础课“教学中应该遵循少而精“的原则。针对以上原则,笔者结合建构主义相关理论主要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优化高校法制教育内容,提倡随机通达学习

高校作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其主要途径是基础课“教学。目前,高校基础课“教学执行“05方案“,法律基础知识部分主要分布在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两章中,内容庞杂,教学课时短,严重影响法律基础部分教学的效率和成效。因而,需要有效地利用时间,整合法制教育内容,将高校法制教育的内容分为不同层次。不同模块,实现模块化教学,以节约课时,提高实效性;需要探索和创新教学策略以适应05方案“的要求和教学方式的改变。随机通达学习的教学方式以其鲜明的认知性。灵活性和多元性等特点有利于促进高校法制教育中大学生法律基础学习的正迁移。

(二)采用支架式教学法,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

建构主义者认为支架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起点知识应该高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现有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质有充分的了解,通过课堂教学设置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常见的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工具。图标等,通过支架式教学可以对大学生法制素质培养提供有效帮助,使其能够顺利解决遇到的法律困惑,提高学习的兴趣,促进其主动学习,并能在学习过程中将外部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提高法律素质。它为学习者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自身学习能力,促进大学生的意义建构。

(三)提高教师自身法律素质,发挥认知学徒制教学方法的作用

教师是大学生法律素质提高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法律思维方式。法制观念等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能通过示范。指导。清晰表达。反思。探究等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对于法律条文的理解记忆,教师只能通过灌输的方法传授僵化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制观念的提高,学生跟随教师从多个角度观察。模仿专家“在解决问题时所外化出来的认知过程,从而获得可认知的法律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法律思维,从而逐步提高法律素质。

(四)强化实例教学,增强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

高校法制教育强调实例教学旨在增强大学生法律知识认知的真实性。具体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反思,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校法制教育过程中创设具体的问题情节,问题的分析方法,对具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进行学习,即创设问题。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学习。要求学生完成对所学法律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让学生掌握对具体案例所反映的法律知识的要点。本质。精神的深刻理解,在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领会,通过聆听或讲解所获得法律知识的适用原则。规则和法的精神实质,培养良好的法律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

高校法制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善高校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保障,是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法制社会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步骤。建构主义视域下的高校法制教育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法律知识,在原有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整合教育内容,建构法律知识系统和意义系统;提倡随机通达学习。支架式教学。认知学徒制。抛锚式教学等有效教学方法;有助于改进和完善高校法制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基础课“改革,增强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

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法制教育理论研究

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法制教育理论研究【4739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690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