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论中國梦”引领下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6686字】

时间:2023-02-12 09:37来源:毕业论文
论中國梦”引领下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6686字】

论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


论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6)06-0097-05

2012年11月29日总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中国梦“,在全国各族人民以及海外华侨甚至在国际社会中引起了强论文网烈反响,自此,中国梦“成为全中华儿女继续奋斗的新的指引。在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路径上,总多次强调了文化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实现中国梦“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因此,在高校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特别的意义。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高校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并不尽如人意。本文试对此加以分析,并力图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中国梦“的提出及其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中国梦“的提出及其重要影响

2012年11月29日,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总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处的同志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在这次展览上,总深情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此后,他又在国内外很多重要场合,对中国梦“进行了深刻阐述。[1]5

中国梦“一经提出,就产生了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干部群众畅想中国梦“,社会舆论聚焦中国梦“,港澳台同胞心系中国梦“,海外华人述说中国梦“,国际社会关注中国梦“。中国梦“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鲜明指引,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

(二)中国梦“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中国梦“为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理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总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他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201他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了文化“在实现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总关于中国梦“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理论指导。

2。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支撑。总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208。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无论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逐步展开和完善,还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体设想和规划,亦或是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的庄严宣告,文化建设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中国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根“和源“。

3。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少年强则中国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他们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坚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3]正所谓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

2013年6月21日,由南开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传统文化与大学教育“高层论坛在南开大学举行,来自北大。清华。南开。人大。复旦。浙大。南大。中山。武大等40所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向全国同行发出倡议: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遗产。大学生是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要在大学教育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高校以及大学生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不容乐观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被中断的文明。在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直到17世纪即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之前,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然而,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一些国人把中国落后挨打。积贫积弱的原因归于中国传统文化。也正因为这样,自新文化运动以后直到现在,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强势文化。网络文化以及人们价值观变化等方面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在一些高校的教学制度方面,专业课程都设定有严格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等,教师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进行授课和学习成绩的考核,学生也有明确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习成绩,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却无硬性考核标准和要求(一些综合性院校的文史哲专业除外),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以选修课或学生活动的形式开展,未形成健全的制度体系。再如,对在杭高校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书籍,75。4百分号的大学生偶尔翻阅“,只有0。4百分号的同学表示爱不释手“;未读过道德经的达88。7百分号,未读过资治通鉴的占72。4百分号,未读过史记的占58。9百分号,未读过古代启蒙教材三字经的也达70。4百分号。在对中国古代思想家了解方面的调查中,52。2百分号的大学生表示不太了解孟子。71。6百分号表示不了解董仲舒。70。3百分号表示不了解朱熹。95。9百分号表示不了解王阳明。①与国内情况相反的是,国际上则对中国文化的价值不断地进行利用和开发,并给予高度评价。四大发明“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就不说了。中国古代的很多民间故事被现代西方国家改编为动画片,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在历史上我们曾多次批判的孔子,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则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甚至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4]5-6

因此,以上所述,我们必须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在高校中大力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二)高校在传统文化的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上不尽合理

当前,高校以及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在一切以就业为重心思想的引导下,高校更重视实用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则可有可无,重实用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状况普遍存在。在学科建设上,理工学科强于人文学科;在教育教学中,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人文素养的教育;在办学成绩和教学成果的考核上,学生就业率的评判高于思想品德的考评。从学生方面看,他们更愿意将较多的精力放在专业课。外语。计算机等实用知识上,而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则投入较少(文史哲专业的学生除外)。

另外,在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设置上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将此类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学生在选课的时候如果不选此类课程,就无法接触到传统文化教育,也就难以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在课时方面,一般高校开设的选修课课时为32学时,有些学校是24学时,有的甚至是16学时,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要在这么短的学时内,让学生建立起传统文化的理论体系,显然是很难达到的。正因为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普遍缺乏规范性与严谨性,许多学生只是因为传统文化课程容易通过而选修,并不是真正要学习传统文化。[5]

(三)高校中传统文化课师资力量普遍较弱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是一门涉及面非常广泛。内容非常丰富的学科,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原因,很多高校传统文化课师资力量并不是很强,即使有这方面的优秀教师,也一般舍不得让其讲授传统文化课(一般将其安排在传统上比较固定的文史哲专业上),而是安排一些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知识结构也不是很完善的年轻教师讲授。有些人认为,这些课程反正是公共课,没有必要让优秀教师讲授,让一些年轻教师去讲这些公共课,还能让他们得到锻炼的机会。而对于一些优秀教师来说,他们自己也抱有这样的心理,认为讲授公共课有损自己的形象。而被安排上课的教师,又认为自己在领导心目中没有地位,对这些课程也不太上心,随便糊弄了事。在这种状况下,学生也就很难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领会到其中的精髓,进而失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6]

另外在校园建设。学生课外活动等方面对传统文化也重视不够。此处不再赘述。

三。中国梦“引领下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一)重塑信心,为梦启航――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著名哲学家。现代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牟宗三先生说:文化是自己努力的事……所以打败我们的文化是我们自己代人行事,起来自己否定的。这就叫做自失信心。自丧灵魂,此之谓‘自败’。这种败才算是一败涂地。“[7]因此,加强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青年学子的文化素养,第一要务就是要重新塑造高校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目前有一些教师,尤其是非文史哲专业毕业的教师,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及其价值不了解,认识不清,而他们的这种认识在授课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甚至是有意识地传染给学生,从而对学生产生误导,这种误导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树立高校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是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同样,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也主要是认为其无用。对此,我们不妨用中国传统文化“来佐证中国传统文化“之有用。在中国古代典籍庄子中有庄子与他朋友惠施之间的一段对话: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耶?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8]

惠施认为庄子的哲学是无用的,而庄子却给惠施打了一个比喻,大地唯有立脚之地是有用的,然而如果我们把脚外之地挖至黄泉,那么所站立之地还有用吗?[9]对于一个社会来讲,物质文明正如立脚之地,其作用固然很大,但是精神文明何尝不似脚外之地?试想如果我们的社会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男女无别。朋友无信,即使物质文明再发达,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人也不会幸福。正所谓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也正是庄子的超人智慧之所在。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英国科学家罗伯特?坦普尔曾在其著作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里,简明通俗地介绍了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他说,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可能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国。[4]5

当今世界面临的很多问题,大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那里找到答案。如环境污染问题,我们的祖先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观念;对于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个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取义成仁“精忠报国“;对于个人,则讲究修身。慎独;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无所不包,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认真思考,并且基本合理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方面不仅闪烁着历史的智慧之光,而且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

(二)浸润经典,为梦振翅――准确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总多次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务必要让青年学子们了解。体会中国精神。那么几千年的中国精神在哪里呢?她就蕴藏在浩瀚的古代典籍中。因此,要引领学生多接触。多阅读古代典籍,从这些典籍中领悟中国精神,汲取精神营养。目前,大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大多来自于通俗读物或别人讲授,而并不是自己读过经典后的真知灼见“。例如,有的学生说最讨厌孔子的既来之,则安之“,好像我们永远都应该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很显然,他把这句话理解为既然来这里,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了,但孔子的原意并非如此。论语?季氏: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10]

这句话的原意是指统治者发扬文德教化让远方的人来归附,既然让他们归附了,就要采取措施让他们安顿下来。所以既来之,则安之“虽然来源于孔子,但后来的意思却并非孔子的原意,把帐算在孔子的头上实在是太冤枉。

又如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11]

老子这句名言也一直被误解为:天地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把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据此宣判老子是一个严重的无政府主义者。实际上,根据古注,老子这句话的本意是: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己发展。老子这句话其实正是他的自然无为。休养生息主张的具体体现,是老子治国理论的具体主张,与我们今天对老子的批评可以说是截然相反。

从以上两例可见,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思想在今天都被误解了。然而,当我们真正去读经典的时候,就会发现古圣先贤们有许多思想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比如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进取的用世精神,道家提倡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贵柔“的处世哲学,甚至于后来禅宗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修炼以及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顿悟,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一些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大量的诗词歌赋,对当代大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诗言志,词言情。诗词中所蕴含或表达的浓厚的爱国精神,深沉的家国之思,昂扬进取的入世情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理想。爱情的追求,等等,都是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非常好的素材。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了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诗中,作者由己及人,心怀天下,志存高远,体现了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再如宋代文豪苏轼,由于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新法,屡遭贬谪,在被贬到黄州(湖北黄冈)时,面对人生的坎坷,他作了一首定风波,此词为苏轼与朋友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身处逆境。屡遭挫折,却不畏惧。不颓丧的豪放性格和旷达胸怀。

从以上两例可见,诗词语言韵律优美,思想感情丰富,如果我们能引领学生欣赏古典诗词,则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诗词里蕴含的浓厚的文化情怀也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不能笼统地概说中国文化,而应引领学生精读原典原籍,赏析诗词歌赋,原汁原味地吸收其中的营养。相信深邃奥妙的圣贤思想。典雅美丽的古典诗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冲动。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12],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只有他们真正领悟了古圣先贤的思想和智慧,参透了由这些思想和智慧凝聚而成的中国精神,才会形成筑就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三)开展活动,为梦呐喊――积极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

在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实行多样化。多形式的教育。如开展国学知识竞赛。我要读经典“。汉字听写大会。琴棋书画展等活动,邀请国学大师讲课,建设富含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等。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2001年开始举办的百家讲坛“栏目,贯彻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宗旨,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形式多样,雅俗共赏,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深受群众欢迎,达到了较好的收视效果,对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近几年,中央电视台又相继举办了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年轻一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以及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网络恶俗文化等,都起到了较好的正向作用。高校应该积极借鉴这些活动的成功之道,在高校中积极开展类似这样的活动。

在校园建设中,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商业化气息过浓,商店无所不在。广告铺天盖地。高校在校园建设中应该积极考虑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如建设古代名人雕像。悬挂古代名人画像。镌刻名言警句等,让大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和魅力。[13]

另外,当前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为技术支撑的新媒体发展迅猛,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应积极应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旧媒体融合中广泛传播。发扬光大。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深厚软实力,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生力军,在高校中开展以中国梦“为引领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我们知道,自新文化运动以后,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冷落“已近百年之久,传统文化热“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因此,要想重新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任重而道远。笔者不揣浅陋,提出以上几点愚见,仅希望为加强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绵薄之力。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朱超越等在杭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及政策研究,详见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http://www。cnki。net/)。

论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论中國梦”引领下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6686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704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