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农林类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建设与长效机制研究【4611字】

时间:2023-02-13 12:15来源:毕业论文
农林类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建设与长效机制研究【4611字】

农林类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建设与长效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农林类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建设与长效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212-02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人才资源无疑是各类资源中最为关键的部分。高等院校具备丰富的人才论文网资源优势,特别是行业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行业人才优势更为明显。同时,广大的农村和林区发展需求大量人才资源支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广大农村和林区也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充分施展个人抱负提供了广阔空间。如何实现农林类高校人才优势与农村和林区发展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不但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速度和建设实效,也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以黑龙江省为例,农林资源禀赋优势非常突出,顶层设计改革红利释放空间巨大,如何实现有效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破解人才外流,加快农村林区发展,不仅需要农林类高校自身改进人才培养,更需要从体机制方面进行深入创新,建立农林类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和保障平台有效科学运转的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校就业难“与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饥渴“悖论

一方面,高校扩招以来,就业难就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高速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越发乏力。2015年,全国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从总量上看,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足以吸纳如此巨大的就业需求。据有关研究,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大约吸纳100万左右的就业量,换句话说,就业难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就业难直接涉及到社会总体。个人以及家庭福利改善,成为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尤其是行业性背景较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景气度依赖性极强,农林类高校表现更为突出。

另一方面,农林产业利润率低下,导致就业吸纳能力下降,而农林产业的发展对于人才又处于饥渴状态。随着广大农村现代化的逐步推进,农业劳动力密集产业特征逐步褪去,农业就业吸纳能力明显下降,加之农业产业利润率低下,农村人口呈现净输出状态。广大林区,特别是国有林区,受到资源危机与经济危困的双重影响,就业吸纳能力甚至为负值。以黑龙江省伊春市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市每年高考升学人口迁出大约在6000-7000人左右,而每年就业档案回流仅有不足1000人。自然条件更为恶劣的大兴安岭地区这一现象就更加明显。同时,农林产业发展又非常需要人才支持,需要大量掌握现代生产经营理念和技术的人才。以林业为例,在当前生态功能为主要林区发展定位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林业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如何实现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林区特色经济,人才的作用毋庸置疑。

这就形成了高校就业难“与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饥渴“悖论。以往对于高校就业问题的研究多致力于高校与学生就业政策与观念等方面寻找问题解决突破口,没能从行业特征出发分析;而对于农林等弱质产业地区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问题,对策也都集中于如何增强产业发展自身吸引力角度出发,没能分析清楚因果关系,即提高农林产业利润关键之一就在于人才。而这种将二者分割开来进行研究的研究思路有一定弊端,解决就业难,就要迎合社会需要,虽然农林产业发展存在对于人才的需要,但却不能形成有效的人才流入,导致很多农林类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偏离产业背景,一大批行业背景特别突出的专业被调整,而对于一个像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讲,农林类高校存在。行业背景突出的专业存在当然不仅必要且具战略意义。

综上,农林类高校就业难“与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饥渴“悖论的关键在于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统一在一个框架下进行研究,而将二者有机联系起来的中间环节就是要确立一套长效机制。

二。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是吸引人才的关键

比较优势理论告诉我们,地方经济发展以及资源聚集能力的提升,从根本意义上是依赖于当地的资源优势,这里的资源可以是人力资源。社会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等等,即使是自然资源非常富集的地区的经济起飞也一定是依靠当地其他资源的支持,比如良好的政策环境,人力资源丰富等。如斯坦福和硅谷之间的良性互动。当然,经济学里还有关于资源诅咒之说,即当一个地方资源过于丰富,容易形成某种依赖,使得当地经济发展乏力。以东北为例,这里无论是工业基础。人力资源以及自然资源都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大约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东北经济发展处于失速状态,进而有人用资源诅咒“来解释。应该说,这种解释有一定道理,当资源优势的边际获利能力没有消耗殆尽时,人们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导致创新不足,更重要的是创新环境的改善不足。

但是,即使存在某种资源诅咒,东北地区的资源比较优势依然明显。东北的农业资源异常丰富,加之国家对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充分重视,良好的发展前景预期是东北广大农村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巨大的潜在需求市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广大林区,特别是国有林区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适应生态安全需求处于首要地位的广大林区为大学生就业,尤其是拥有良好行业教育背景的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舞台。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优势都是潜在的,农林行业的弱质低利润性依然是吸引人才的关键障碍。

农林行业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征,虽然农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是,农业涉及到国家安全,涉及到社会稳定,所以,不能期望用市场化的方法解决所有问题,尤其是对于农业弱质性的战略补偿,是国际通行做法。同时,林业的外部性。公益性以及事业性就更为明显,这是一个市场失灵领域。所以,将农林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政府应该为进入农林行业的大学生就业以及创业提供政策支持,以弥补弱质产业与平均利润行业之间的利润差额。这里需要强调的问题是,诸多研究成果认为政府应该在高校农林专业学习的学生提供支持,以鼓励更多人学习相关专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政策效果明显不如补偿进入农林行业就业的末端补偿来得有效。

总之,将农林行业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是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向农林行业流动的根本举措,而这种转化,要依赖于政府将行业利润差额予以补偿。产业发展比较优势突出,必然会吸引更多人才,有了人才,才会有更好发展。

三。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是高校发展与行业发展良性互动。融合的必然选择

政府支持可以弥补农林行业利润低的不足,推动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但是,这还只是将人才需求单方面的行动,形成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即高校智力支持地方发展。地方发展推动高校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政产学研“平台建设是必然选择。政产学研平台可以作为政府施政提供参考和指向,克服农林产业弱质性以及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实现政府施政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政产学研平台可以高效率地将行业需求转化为学校科研方向,行业生产实践推动高校科研进一步提升,实现生产与科研融合;高校利用智力优势成分发挥市场创新,为行业生产提供市场营销保障,实现生产与市场融合;行业发展趋势走强,可以进一步提升对于高校人才与科研创新需求,实现高校与行业发展融合。

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关键是选择适合农林行业特点和农林高校特点的合作模式。现阶段,农林行业经营比较分散,即使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也很难形成有效的智力服务需求;农林类高校受制于行业背景限制,在专业设置上有较强的退出意愿。针对以上特点,农林类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政企研合作模式可以采用以下模式展开。

一是实践基地模式。农林类高校行业背景特殊,在传统就业观念束缚下,农林行业一直不是大学生就业的热点。这就要求农林类高校强化学生实践。实习方面的投入,建立政产学研平台是一个合适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平台的人才流动应该是双向的,要积极鼓励企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实现人才联合培养,订单式就业,既有利于企业积累后备人才资源,更有利学生提前熟悉行业发展,培养兴趣和形成适合自身的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

二是科研机构共建模式。政府提供科研基础设施服务,包括支持建设科技园区。制度环境建设服务等方面,推动龙头企业与高校共同建设实验室。研发机构,实现企业技术优势。市场需求信息优势与高校科研优势有效集聚。以市场为导向,实行政府政策支持与龙头企业出资结合提供科研经费,高校提供科研人才服务,实现资金与人才对接。构建科研机构独立研究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委员会制度,具有独立的经营自主权,以科研成果产权为核心,建立明确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成果产业化利润分享机制,给高校科研积极性提升以最大化激励。

三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模式。以政府投入为主,以公共科研资金为基本保障,充分利用高校智力资源优势,创建面向农村和林区的公共科级服务平台,为农村和林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政府通过提供财政资金支持高校开展面向农村和林区需求的科技创新活动,以购买产权的方式向需求方提供技术创新支持,有利于减少需求方资金负担。同时,在购买创新成果时可以考虑给予一定奖励,可以考虑以企业利润比例分成的方式对高校进行补偿,这样安排的好处是,提高研究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有机融合,更好地推进成果转化落地。

四。促进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健康科学运转的保障机制

政产学研平台健康科学运转的关键是构建高效的保障机制。该机制的核心在于为高校提供足够的激励开展面向农林行业的科研创新活动。因为,高校在这一平台建设方面激励明显不足,从解决就业难角度来看,高校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转变办学方式以及专业设置。但是,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特别是从行业安全角度出发,农林行业虽然不能提供充足利润空间以吸引人才流动,行业发展依然对高校开设适合农林行业的专业和学科具有必然要求。所以,农林类专业不能过度追求适应就业市场变化,开设和并提高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意义重大,这就要求有一套完整科学的保障机制推动促进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健康科学运转。

一是公共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从顶层设计出发,针对农林类高校。服务农林的专业进行定向补贴。农林行业具有天然弱质性以及较强的外部性特征,中央财政补贴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建立由中央财政支持的专项补贴制度,降低农林类专业学生求学成本。设立专项科研创新基金,鼓励高校学生结合行业需要进行科研创新;设立人才流动激励基金,鼓励毕业生向农林行业流动。

二是高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除了应用科研以及就业鼓励政策激励以外,为更好地提高高校创办农林行业类专业,考虑由省级地方政府统筹,建立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省级政府根据本省农林行业发展需求,以及社会。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通过订单式培养,定向就业,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更有利于农林行业吸纳专业人才。

三是企业和高校合作利益分享机制。通过政府购买。企业有偿使用等方式,提高高校科研创新积极性,核心是保证创新成果的产权明晰。由政府公共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实行政府科研成果购买,并向企业有偿转让,降低企业知识产权购买成本,同时,以企业利润分成方式给高校以一定补偿;以企业出资支持的科研项目,建立企业和高校成果利润共享机制,保障企业和高校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促进成果落地;由高校自主创新的科研项目成果,实行政府兜底创新成本以及企业提供利润分享机制。对于人才联合培养平台,订单式培养等除企业设立奖学金方式降低学生求学成本外,对于面向农林行业公共服务就业的学生,要保障学生就业后与高校的紧密联系,降低行业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信息不对称成本,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

农林类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建设与长效机制研究

农林类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建设与长效机制研究【4611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738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