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浅论新媒体情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3380字】

时间:2023-02-13 12:37来源:毕业论文
浅论新媒体情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3380字】

浅论新媒体情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媒体与文化的辩证关系及其互动规律

文化最本质的特征,是传播。因此,从传播学的视角来


浅论新媒体情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媒体与文化的辩证关系及其互动规律

文化最本质的特征,是传播。因此,从传播学的视角来说,文化就是媒体,媒体就是文化。文化,无论是就其稳定性的一面,还是就其发展性的一面,总是与文化赖以表达的媒体有关,并且在媒体与文化之间表现出特定的辩论文网证关系和互动演进规律:

首先,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媒体与文化形态之间呈现出特定的对应关系。有什么样的媒体就有什么样的文化,文化总是表现出深刻的媒体印记。人类历史上每一项划时代的重大技术进步,都会带来文化传播媒体的质的飞跃,并将其转化为文化形态的演进;而特定文化形态的确立,则会产生加强和固化相应媒体主导地位的反作用。每种媒体总是限制。制约着文化的表达;同时,媒体的变化又会深刻的影响着文化的表达。文化借助于技术而得到发展,但同时它必然受到这种技术媒体的深刻影响。

其次,媒体作为文化的载体实现对文化的传播和社会积累。尤其是立足于现代科技的当代传媒已不仅仅局限于作为载体的工具角色,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多地被赋予文化主导者的身份,它不断构筑一种新的文化氛围,为人们塑造出与以往不同的全新的生存方式。现代媒体已成为一个社会辐射力很强的文化装置,使媒体特征深入到文化的深层结构,甚至能改变文化产品的意义构成方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媒体“应运而生。新媒体“之新“,应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兴的媒体形态,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具有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多媒体。个性化等特征;二是新媒体“之新“是相对的。

新媒体的出现并未及时伴生出相应的新的传播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新媒体的生存仍将围绕旧的媒体内容。当前所谓新媒体“,是媒体形态在当前技术发展条件下的呈现,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推陈出新,新媒体的具体形态将会不断演化,从而呈现出更多。更新的特征。因此,对新媒体的定义只能归纳当下的新媒体,而不能从本质上把握新媒体的发展趋向。

二。新媒体情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特点

一般认为,高校的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广大师生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呈现两方面的特征:一是充分体现了时代需求和社会属性;二是作为特定时空的文化形态,反映出广大青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等价值取向。

新媒体是现代技术进步下媒体演进的新形态,面对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并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一)新媒体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资源,但同时也增加了正确导向的难度

新媒体更新速度快。内容丰富,大大优于传统媒体,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思想资源。新媒体的虚拟性。快捷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使人际交往变得既自由而又充满创造性,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新媒体突破了传统校园文化的藩篱,使校园文化呈现了新的内容,对传统的校园文化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新媒体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力量特别是政治与经济力量的推动,新媒体一直是各方力量博弈的重要阵地。新媒体消解了校园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界限,各方力量都能影响。塑造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势更为复杂。另一方面,新媒体促进了校园内的各种亚文化形态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消解了主流校园文化的影响和导向。同时,面对良莠不齐的文化资源,大学生缺乏一定的鉴别力。以上因素都增加了价值导向的难度。

(二)新媒体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但同时也冲击了传统文化载体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丰富了校园文化的传播载体,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同时也使广大师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新媒体在校园的广泛应用,不仅拓宽了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也为建设校园文化提供了更有利的平台,弥补了传统校园文化的局限性。

但传统的校园文化的载体“受到了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新媒体时代大学校园文化的载体“建设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淡化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而更多的借助于新媒体进行自我教育“和双向互动,打破了教师面对面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模式。

(三)新媒体建构了新的文化发展模式,但同时也解构了传统文化发展模式

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观点,旨在说明任何媒体形态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承载着各类文化内容。新媒体在快捷地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更新。创造着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建立新的文化秩序,从而使人们对于文化有了全新层次的审视和认识。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的特征是年轻人向有经验的老年人学习;同喻文化的特征是向同事。同学等同类人群学习;而后喻文化是指老一代向下一代学习。米德指出:当代社会新技术GM的发展,孕育了一种和以往完全不同的文化形态――后喻文化“,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传递方式,即由年青一代将他们对不断变动中的社会生活的理解和不断涌现的新知识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正因为如此,如今的父母们正丧失着他们过去在孩子面前拥有的天然权威。因此,新媒体的出现在建构新的文化发展模式的同时,也在不断解构传统的文化发展模式。

三。新媒体情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件中强调要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使网络等新媒体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在当前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应与时俱进,通过以下路径建设高校校园文化:

(一)加强对新媒体的认识和研究,主动占领新媒体的文化阵地

新媒体已成为日益重要的文化阵地,能否主动占领这一阵地关系到校园文化能否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关系到我们能否引导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新媒体催生了后喻文化“这一与传统文化形态完全不同的文化形态,在后喻文化“面前,我们的认识和应对存在很大程度的滞后。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新媒体这一新兴媒体形态的认识和研究,只有在技术。规律。应用。组织管理等层面对新媒体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才能使我们把握主动权。

(二)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新媒体具有方便快捷。自由开放。互动性强等特点,它的出现,迅速捕获了广大大学生群体,并已深深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娱乐和社交等活动中,对于新媒体的沉迷已成为大学校园中的普遍现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重视新媒体,积极利用微信。微博。网站等新媒体平台,使之成为发展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同时,也要重视校报。电台等传统载体的信息化更新,增强贴近性与互动性,使之在新媒体时代发挥积极作用。

(三)加快新媒体应用的制度建设

通过建立与新媒体相适应的一系列制度,使新媒体更好地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一要加强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包括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通过创新网站内容,丰富互动形式来增强网站的吸引力;二是要加强网络化的制度建设,健全校园网络安全系统,加强对信息的安全监控,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不良信息。在充分尊重师生的前提下,建立师生互动的公共平台,实现师生的在线交流互动。制定相应的网络管理制度,实现网络的规范化运作,并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网上监控。

(四)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建设性地共享媒体资源的教育。当前,大学生在利用网络媒介时缺乏理性,对网络媒介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对网络媒介商业属性和政治属性的认识不够,受其潜在影响较大,对虚假。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缺乏明确的价值评判和鉴别。因此,亟需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从而使他们具备分析媒介本质的基本能力,能够客观地评价媒体的性质和局限,明确媒介的基本形态及其与政治。商业的各种隐秘关系,才能对媒介所传递的各种信息进行鉴别,认清媒介信息背后所隐含的价值导向和意识形态,从而提高自身对媒体信息的正确认识和选择能力。

浅论新媒体情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浅论新媒体情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3380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768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