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社交网络兴起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究【4292字】

时间:2023-02-15 12:57来源:毕业论文
社交网络兴起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究【4292字】

社交网络兴起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364-


社交网络兴起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364-03

社会性社交网络(SNS)是新媒体时代一种重要的应用模式。SNS,为SocialNetworkingService的缩写,直译为社交网络论文网服务“,从内涵上讲,就是社会型网络社区,社会关系的网络化。SNS集中体现了新媒体环境的传播特点,使得大众传播伴有人际传播和自我传播的某些特征。2005年12月,中国最早的校园SNS社区校内网成立。随后,开心网。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纷纷兴起并呈现出暴涨趋势。据CNNIC最新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底,使用社交网站的用户规模为2。75亿,较上年底提升了12。6百分号。“[1]10-29岁的人群是社交网络的主力用户。据调查,全球用户每五分钟的上网时间当中,就有一分钟是花在社交网络之上。“[2]作为新鲜感强的当代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传播模式的影响下,学习环境。传播方式。接受心理等方面均发生了变化。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对新的环境,需要理性分析学生的传播现状以及思想变化,合理利用社交网络的优势资源,创新工作理念,寻求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思政工作。

一。社交网络构建当代大学生新型传播模式

社交网络将人际传播引入了一个社交网络化的时代,给大众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体验。大学生们在社交网络中展现个性的同时不断进行着社会互动,完成社会化发展。

(一)传播场域:集体狂欢

社交网络平台的非中心化。互动化。社群化等优势使人们话语权得到最大程度的回归,每个人都是传播主体,每一种意见都有可能被关注,实现了一种双向共通的传播形态。经过大量的SNS交往体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性网络服务是在人类通过互联网及相关技术手段重新部落化的进程中,帮助人类由单纯地拉近技术信息距离,到真正走入鸡犬相闻。人际互动的地球村。实现部落里技术信息“。人际关系“内外共进的完善与进化过程。“[2]大学生们摆脱了无条件的沉默,挣脱了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单方话语权的禁锢,通过新平台表达认知。体验教育。宣泄情感。他们不再是俯首接受教化的学生,他们的呼声通过新平台在社会中产生了有影响的可能,挑战着传统思政教育的高度权威性。大学生们发挥网络人际传播的强大攻势,建立与他人的联系,实现自身社交的心理诉求,从而使得个人情感与意志需求得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人的感性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最终获得集体狂欢的快感。

(二)传播内容:话题的集散

社交网络具有巨大的传播力,是热点话题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扩音器“,其威慑力和辐射力不容小觑。CNNIC数据显示,社交网站用户更新内容最常见的方式是分享和转贴,占比为49。2百分号。“[1]它可以用数以万计的转载量火速捧起一个热点话题,也可以用无法预计的分享数量再掀起另一话题的热潮。当代大学生利用社交网络的实时传播去获取信息,了解世界,并通过不断的转载分享以及互动交流去参与传播,扩散信息。这些迅速分享与转载的信息形成一股信息流,不断刺激更多其他大学生用户的传播行为,将话题蔓延开去。大家在拥有共同兴趣的基础上,就身边的或者社会上的时事热点展开交流与讨论,这种开放式的平等对话容易达到更好地交流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话题很快被集中。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的新鲜话题与新闻热点,活跃的大学生们又会迅速转移注意力,即使曾经惹得满城风雨的新闻热点也可能在顷刻间又被接踵而来的的新鲜话题取而代之。

(三)传播动机:晒自我“还是本我“

社交网站上讨论的内容主要是较为个人化的信息“[1]。社交网站上大学生通过自我资料的填充。语言的表达,心情的分享等展示个性,塑造形象,极大地满足了晒自己“的心理。SNS的实名制在一定程度上对真实性回归,人们纷纷赞扬社交网络使人类在重新部落化的过程中,找回了村落里的亲近感。传播双方身份真实。背景资料真实等等呈现出真实的社会属性。物理世界的人际交往一定程度上在网络中得以延续,形成自己的社交网络。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大学生们在网络里终于找到一片真土。然而,在这个虚拟世界里熙熙攘攘的学生们真的与物理世界一致,还是会刻意回避或者放大自己的交往行为,表现出物理世界中不曾出现的个性特征,孰真孰假?游走于虚拟与真实之间,这似乎有几分不可名状。

二。新型传播模式带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契机

(一)教育理念的提升:平等对话意识的崛起

保罗?弗莱雷曾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3]社交网络突破了传授的界限,也就突破了传授的限制,教育对话的领域前所未有的扩展。思政教育绝不可能是灌输式的接受模式,而是师生之间人性化的对话,是师生间相互理解后的教育共识与融合,是教育双方在经过有效论证的内容基础上的理性对话。思政教育者深入社交平台,成为参与者,与学生融合并彼此接纳,争取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之路上指导员。协调者。引路人的角色。新环境下,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你-我“之间平等的商讨,共同探索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教育观。这种平等。民主本身既是教育陶冶的产物,同时也是对民主精神的一种宣扬,是对民主能力的一种培养。“[4]立足于这个层面,高校思政工作者在与学生沟通中需要积极营造自由民主的交流情境,对学生个体尊重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真诚表达,构建开放式的话语模式,开创新的对话式教育。(二)教育形式的拓展:因材施教“的新诠释

新媒体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独一教育模式。传统的思政教育不会那么合胃口,当代大学生们甚至更愿意通过网络平台获得信息,寻得知识。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数量较多,物理世界的交往涉及面相对小,对于很多问题只能是点到面“的宏观教育。社交平台使得点到点“的教育对象得以扩展,有效利用新媒体,发挥多媒体化的教育形式,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与沟通平台,形成信息网络的及时互通,不但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现状,而且有益于深入挖掘每个学生的深度个性,形成点对点“的工作特定式服务模式。例如,关注特殊同学日志。状态更新,追踪观察,有利于抓住关键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能够一定程度上掌握学生个性,找到教育的突破口,迅速有效的解决问题。

(三)师生关系的搭建:亦师亦友的新呈现

传播学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曾强调,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5]大众传播包含传者和受众的互动,传播关系的形成是传受双方互动的产物。良好有效的传授关系才能够促进传播效果的达成。教育其实是传授双方沟通。交流。商讨的过程。传授者在彼此尊重。平等。接受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思想交锋,促使双方发挥创造思维,实现教育效果。思政教育工作者是良师益友,积极利用社交手段,构建自由交流的场景,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话语权,创建与学生思想引领。成长成才紧密相关的话题,并在对话。共享中建立信任与认同感。将这种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进一步延伸,体现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区别于传统主客形式的师生关系。

三。社交网络兴起背景下思政教育路径探究

在教育的新契机前,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努力探究资源的深度整合,通过思政教育手段的完善,寻求积极地渗入式教育路径。

(一)重视对话教育,增强自己人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快感往往来自于对意义的控制和进程的参与。“[6]教育加入互动的元素,可以让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学生找到不同的切入点,产生各自的意义空间,形成传授双方间的意义沟通,达到传授之间的深层互动,反过来影响着教育内容的不断更新。思政教育者利用社交网络增加温情效应,能够使其在虚拟空间里与学生近距离的接触,增加自己人效应,增强教育者的权威性。高校思政教育者着眼于意义空间的开发和思政教育资源的有效挖掘,在社交平台上以学生好友的身份出现,适当加入互动元素,通过与社交平台的嫁接增强对大学生的粘性,帮助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注重隐性教育,多元化拓展成才教育

隐性课程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后来学者们对其内涵有着不同的阐述。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潜性课程理论,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7]隐性教育通常采用渗透式教育方法,将教育存在于环境以及生活中,让受教育者自我感悟,自我吸收,自我提升从而自我成才。社交网络一定程度可以促进教育内容渗透给教育者,使得受教育者在不经意之间接受。消化。模仿,积淀。例如:奋斗在高校思政工作一线的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心灵导师,可以经常发布鼓舞人心的状态,分享令人深省的视频,或者根据阶段性学生特点发布知识信息。辅导员潜移默化的塑造积极向上的形象,感染学生,引领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趋向,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无意识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三)寻找学生意见领袖,无形中设置议程“

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5]新媒体时代,信息分散,思想分化,文化分流,舆论分裂,无不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面对大量的信息流,如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不仅需要高校教育者亲身关注与引导,有针对性地加大正面宣传,也需要培养一批学生意见领袖“,把握同学思想动态,引导舆论方向。这些意见领袖可以是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学生干部;可以是社交范围广,拥有大量好友的活跃学生。学生意见领袖来源于学生群体,自身具有一定的同质性。群众性,亲近性,往往可以为学生提供信息,传达建议。分享感受,无形中推高信息的影响力,形成全方位。立体的传播攻势,扩大讯息或者思想理念。教育者重视学生意见领袖的威力,借助草根力量,为教育埋下伏笔。

(四)加强线上线下互动,及时发现潜在危机

很多学生不愿在现实世界排解忧愁,却愿意在网络上倾诉发泄。社交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思政教育者及时甄别问题。教育者坚持通过人人网。微博去观察学生的状态更新,日志分享,话题焦点,不断更新数据库,加强线上与线下的互通,一定范围内能把握学生思想状态,发现危机。例如,发现情绪异常的学生状态先观察,后连续追踪,根据连续异常情况展开线下教育与深入了解,对症下药,处理矛盾危机。另外,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上,高校思政教育者利用社交网络公开发布权威信息,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舆论宣传的主动权,澄清错误言论,及时让学生了解真相,通过线上线下的信息互通,形成一股合力,争取将危机扼杀在萌芽阶段,进行渗透式管理与服务,做好学校维稳工作。

社交网络的兴起,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吹来一股清新之风。但是思政教育者要保持清晰的头脑,一方面利用新媒体进行深层辅导时注意度“的把控,另一方面也需意识到,回归物理世界的教育与引导应始终摆在首要位置。

社交网络兴起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究

社交网络兴起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究【4292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870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