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新建地方高校贫困生健康心理养成教育研究【4420字】

时间:2023-02-17 12:42来源:毕业论文
新建地方高校贫困生健康心理养成教育研究【4420字】

新建地方高校贫困生健康心理养成教育研究

[Abstract]Poorstudents,whichhealthpsychologyp


新建地方高校贫困生健康心理养成教育研究

[Abstract]Poorstudents,whichhealthpsychologyproblemshavebecomeincreasinglyprominent,havealargeproportioninnewlocalcollege论文网s。Inthispaper,accordingtothetypesandcausesofthepsychologicalproblemsofthepoorstudentsinthenewlocalcolleges,thecountermeasuresforthehealthpsychologicalcultivationofthepoorstudentsinnewlocalcollegeswereputforward,whichprovidereferenceforthehealthdevelopmentofpoorstudentsinnewlocalcolleges。

[Keywords]Poorstudent;Healthpsychology;Newlocalcolleges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全国范围内高等教育招生并轨,高等教育全面实行收费,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实施,使得普通高校的贫困大学生群体不断壮大,特别是新建地方高校的生源来自周边,农村学生比例较多,贫困生数量相应增加。据教育部调查统计,目前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百分号,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所占的比例为8-15百分号,解决好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不仅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1]。贫困大学生除了经济困难,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加强新建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健康心理养成教育,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们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的大学生活并顺利完成学业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工作和紧迫任务,也成为研究热点。

1地方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何谓贫困生,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很难用统一的具体数据来量化,各高校对贫困生的界定也各不相同。从一般意义上讲,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低于学校所在地最低生活水平,在校期间难以支付学费。住宿费。生活费或其他教育费用的学生。高校贫困生除了在经济上贫困外,同时承受着许多精神压力,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相对其他同学较高。

1。1自卑

自卑感是强烈的自尊心长期没有得到满足或受到强烈的挫折后的反应。贫困生能够被新建地方高校录取,这是和他们顽强奋斗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他们承载着所在家庭和周围亲朋好友的希望,甚至被认为是同龄人学习的楷模。然而进入高校后,发现自己衣着寒酸,基本的生活要靠紧衣缩食才能度过,还会被其他同学认为吝啬,再加上本身性格腼腆,不善表达,学业上的优势相对下降,时常处于自卑的状态。同时自尊心极强,或因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使贫困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陷入更加自卑的境地。

1。2焦虑

心理学认为:焦虑就是个体通过认知评价,预料到内外模糊的危险刺激对自我自尊产生威胁,而又自感没有能力应付时产生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绪体验和情绪反应,它常和忧虑。不安。恐惧。失望。紧张。羞愧。焦虑等感受交织在一起。[2]贫困生除了在学校学习。生活外,家庭的状况成为他们沉重的包袱。贫困生家庭主要劳动力一般在外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不想让年迈的父母为自己操心。劳累,但是在目前状态下,又没有办法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有的贫困生学费和生活费是东拼西凑,为了维持在校的开销,不断的调整消费计划;有的是因为家庭遭遇突然变故,由于强烈的自尊心和自卑心理,不愿对同学和老师倾诉,把自己封闭起来,表面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但是内心备受这些困扰的煎熬;再加上就业难问题的日益加剧,家庭和本人的人脉关系较弱,贫困生对未来的就业问题感到渺茫和无助。在这些状态下,贫困生的内心酝酿一种焦虑情绪,得不到缓解。

1。3敏感

贫困生由于自我意识发展日渐成熟,也有着被人尊重的需要,但是在长期自卑压抑和自尊得不到呵护的情况下,心理变得非常敏感。多疑。同学和舍友无意或者善意的玩笑在他们眼里被看成自己的自尊受到了挑战和侮辱,情绪波动较为频繁,甚至整天疑神疑鬼,觉得周围的同学总是在议论自己的穿着。学习。长相等,一些本来和自己不相干的事情也会不自觉地联系到自己头上,在心中被无限地放大。发酵。

1。4脆弱

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在消费时会处处小心计算,长久的节衣缩食和当前整个社会高消费矛盾,又没有能力去改变现实,内心产生的苦恼无处宣泄,有时候会把贫困归罪于父母的无能,嫌弃父母,家庭关系紧张,产生问题之后缺少了家庭给予的坚强后盾,有时候会把贫困归罪于社会的不公平,对家庭经济好的同学羡慕的同时又参杂了仇富的心理,这些学生容易产生易暴。易怒的性格特点,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1。5人际关系紧张

贫困生在进入大学后,怀有很大的抱负和理想,构想自己在大学的美好前景,看到周围的同学多种人际关系处理的游刃有余,也有融入集体的强烈愿望,受经济条件和自卑心理的影响,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金钱用于人际交往,再加上固有的自尊心,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内心世界,不愿过多地谈论家庭情况,接受别人的怜悯和同情,索性自我封闭,独来独往,学校和班级的活动参与少,形成更为严重的循环。2新建地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由于经济贫困伴随产生的心理和思想问题,有时会比单纯的经济贫困更要引起重视,清楚的认识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解决问题时就会有的放矢。引起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家庭教育因素

一个人的成长和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在贫困生人格发育过程中,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早期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3]。地方新建高校的贫困生家庭大部分来自农村,自然条件恶劣,家庭收入基本上以种地和外出打工为主,收入低下,有时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自身抵御贫困风险的能力较弱。城镇下岗职工或企业效益差的家庭,经济来源少或者收入低微,靠政府和当地救助勉强维持基本的日常开销,如果遇上天灾人祸,更不能承受子女高昂的费用。贫困生父辈们大多诚实。善良和传统,没有一技之长,靠诚实劳动维持全家人的生计,在面对贫困问题上,展示给孩子的往往是任劳任怨,愁眉不展,束手无策,更别提对孩子抗击贫困的意志和创新思想的培养了。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年幼时交给爷爷奶奶抚养,对孩子的精神成长关注较少,认为只要多挣钱,一切就万事大吉,孩子到了大学,也一定会风光无限,平时忙于生计和学生联系较少,忽略了和孩子精神。思想上的沟通。贫困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没有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不知道如何面对和解决。

2。2现行的资助体系因素

为了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目前国家已经基本建立了以奖。贷。勤。助。补。减。免“和绿色通道为主体的多元化贫困生助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相当部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但是资助的范围和金额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消费需求。

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是贫困生接受资助的基础工作,认定程序一般由贫困生提出申请,附加材料是贫困生在生源地民政部门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但是这两个材料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家庭困难情况,出现了伪贫困生“现象,由学校和辅导员去核实材料的真伪性也不现实。有些真正的贫困生为了在同学面前保持所谓的虚荣和自尊,不愿让同学知道实际的家庭情况,选择不申请。真正特别困难的学生相对评定容易,其他等级的贫困生评定时要困难许多。到目前为止,国家和高校都缺乏统一的认定贫困的量化标准,给认定工作带来了难度。班级认定时选出的评议小组在给困难学生投票时,不免由老乡。舍友感情在里面,不能做到完全客观。公正。为了体现评议结果的公平。公正。公开,学校和班级都要在一定范围内对其进行公示,无法做到对贫困生隐私的保护。提交申请没有被认定为贫困生的同学心理多少有点不平衡,在与真正的贫困生交往时,会采取疏远。背后诋毁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对贫困生资助后期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思想教育机制。

另外高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有限,大多都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报酬也较低,和学生专业和自身的特长联系不大,远远不能满足贫困生的实际需求。

2。3经济方面因素

大多数贫困生除了来自家庭的压力外,还有学校学业的压力,最大的心理压力都可以归结为经济的压力。普通高校的学生各种费用平均每年达1万元左右,完成大学学业需要4万,有的家庭同时有多个孩子上学,这对于没有强大的经济来源的农村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贫困生为了日常开销,不得不兼职打工,赚取微薄的收入,耽误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受到影响。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生在与人交往时显得不够大方,很难扩大交往范围和交往深度,处理人际关系时比较耿直,无形中缩小了朋友圈。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容易采取过激的方式。

2。4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因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贫富差距。阶层分化。分配不均等现象出现,社会上一部分人将金钱作为衡量人的价值的重要指标,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有相当市场[4]。有的贫困生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对比周围学生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的影响,滋生了盲目的崇拜金钱和攀比心理,甚至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地方高校贫困生健康心理养成教育的对策

高校贫困生数量庞大,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救助,是完善贫困生管理体系,解决贫困生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和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目标的需要[5]。

3。1加强贫困生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最大来源在于经济贫困,高校要启发贫困生正确对待贫困,贫穷带给他们的只是暂时的经济困难,同时也带来了磨练意志的过程,认识到贫穷是财富。苦难是动力“的深层含义。多对贫困生进行励志教育,高校选取的自立自强之星“可以作为典型供他们学习和借鉴。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正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和错误观念,勇于接受生活的挑战,在困境和逆境中茁壮成长。另外还要加强学生对家庭。国家。社会的感恩教育。

3。2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

国家和学校要不断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贫困生认定标准和程序,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严格认定程序,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公?_。完善生源地贷款,简化办理手续,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在岗位设置上更多体现学生专业特点,广泛吸取社会力量加入到助困工作中来。

3。3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高校普遍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了贫困生动态档案,成立了心理协会,也开展了心理辅导等工作,心理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形成了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分级管理模式。但是新建地方高校贫困生对心理咨询的作用认识模糊,单纯地认为进行心理咨询就意味着有了心理疾病,不敢去寻求帮助,去心理咨询时也会有一定的心理负担。高校应在新生入校时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和辅导员建立长期的关注机制。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参与活动。辅导员时常关注贫困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指导和干预,保持学生信息畅通,有效解决突发性的心理问题和事件。

3。4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大学生培养合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6]。班级首先要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同学间团结友爱和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建立不同的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素质拓展训练,让学生走到人前,做在人前,秀在人前,增强自信心和与人交往能力,充分展示和挖掘潜力。还可以组织参加志愿服务。爱心传递等工作,帮助弱势群体,方便他人的同时收获幸福感和快乐感,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满足被尊重的心理需要。

新建地方高校贫困生健康心理养成教育研究

新建地方高校贫困生健康心理养成教育研究【4420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947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