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教育目的探究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032-01
理想国一书中的许多教育思想对于当代的教育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理想城邦中国民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教育的一般目的,进而论文网对包括柏拉图所指的教育的终极目的在内的教育的最高目的进行分析与阐述。
一理想国中教育的一般目的
1。教育一般目的的理论依据
第一,人性假设论。所谓人性假设论就是利于统治者进行统治的谎言。柏拉图称,在人类出生时上天就赋予了人们不同的特性,根据这些不同的特性可以把城邦中的居民分为三种人,第一种是含有黄金的人,这类人拥有知识和智慧的品质,能够统治国家,与灵魂中的理性“部分相符合;第二种是含有白银的人,这类人拥有勇敢的品质,担负保卫国家的职责,成为护卫者,与灵魂中的勇气“部分相符合;第三种是含有铜和铁的人,这类人所具备的是手工业者和农民的素质,成为城邦中的劳动者,与灵魂中的欲望“部分相符合。
第二,正义论。柏拉图所提出的正义论具有两层含义――国家层面的正义以及个人层面的正义。个人正义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从一方面来说,对应于城邦中有统治者。护卫者和生产者三个部分,个人的灵魂中有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说,个人正义是指按照自己天性中的各种品质做工作,尽本分。
二教育的最高目的
柏拉图将哲学王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作为城邦中教育的第一要务,因为哲学王是柏拉图理想城邦能否实现的主要条件,如果教育不能培养出哲学王,理想的城邦就无从建立。培养哲学王的教育目的内在地包含着实现灵魂转向的目的,因为后者是前者的重要部分,实现灵魂的转向是培养哲学王的基础。
在关于哲学家是如何达到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并成为城邦统治者的这一问题上,柏拉图巧妙地运用了一个隐喻对于这一过程进行了完整的描述,这一隐喻就是著名的洞穴理论“。
柏拉图的洞穴理论“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关于哲学家如何走出洞穴,通过艰辛的努力达到对于善的认识;第二部分讲的是哲学家如何重回洞穴,利用他所掌握的真理来塑造城邦。
在第一部分的描述中,一群一辈子都在山洞中生活的人,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山洞,而且头颈和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看到洞穴后壁。
第二部分内容讲的是一辈子生活在一种近乎无知状态中的人们,由于种种的限制,不能认识知识和真理(真实的火光),而只是拥有意见(火光投影)。因为偶然的机会,长期生活在意见世界中的极少数人,与外面的世界有了接触。当被告知他们赖以生活的信念是虚假的时候,他们起初是不敢相信的,因为相信的话就意味着颠覆了自己长期信奉的观念,那么该如何去获得关于真理的知识呢?这将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柏拉图将这一过程称为灵魂的转向“。
在有关两个世界的划分上,柏拉图提出了线喻“,他用一条线把世界分为可知世界与可见世界两部分。可知世界是以理念为认知对象的世界,可见世界是以具体事物为认识对象的世界,可知世界与可见世界的关系正如同实物与影像的关系一样。所谓灵魂转向,就是通过教育使人的灵魂从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达到对于真理。事物本质的认识,并认识最高的理念――善。柏拉图所要求的这个灵魂转向“,实际就是看问题的立脚点和世界观的转变。
从中可以看出柏拉图对于哲学家治国这一理念的推崇与他所意识到的现实中存在的巨大阻力之间的矛盾。柏拉图之所以推崇哲学家治国这一新理念,是源于他对现存的各种政治体制的不满。这四种政治体制分别是荣誉政治体制。寡头政治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和僭主政治体制,在他看来,荣誉政治体制中的人们热衷获取胜利并爱荣誉;寡头政治体制下城邦分裂为穷人和富人两大阵营,人们所崇拜的是金钱;民主政治体制主张的过度自由与不恰当的平等将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并使得人们的性格中缺乏节制;僭主政治体制是最糟糕的体制,特点是僭主的专断独裁和对人民的极端奴役。他认为现存的政治体制的实施都不能保证城邦中正义的实现,只有掌握了真理的哲学家进行统治才能维护城邦的正义。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存在着上述两种教育目的,即以人性假设论和正义论为理论依据而旨在促进城邦居民各安其位。各就其职的一般目的与以培养城邦统治者――哲学王为目标的最高教育目的。教育的一般目的与教育的最高目的构成了柏拉图理想国中教育目的的整体,两者同样服务于理想城邦的构建。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最高目的高于教育的一般目的,但是就理想城邦的构建来说,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理想国教育目的探究
理想國教育目的探究【1825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59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