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适应期的教育与引导
一。什么是大一新生适应期
适应,是针对个体和环境而言的,具体而言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指个体为了自己与所处的环境之间形成一种更为和谐的关系,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或者个体作用于环境并改造环境的要求;第二,是指一个人与环境之间所达到的和谐状态论文网。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适应是指在心理上充满幸福感,在日常行为中能圆满而出色地解决社会问题,有效地进行学习和各种活动。
大一新生适应期,是指大一新生在入学后,由于脱离原来熟悉的环境,进入大学新的环境,逐步调整自己的心态与行为,完成角色的转变,达成与新环境平衡发展的这一时期。顺利的度过新生适应期,是一个大学生为未来几年的大学学习生活打下的基础。在度过了适应期后,学习。生活和社会工作都会步入正轨,但也有部分新生,不能很好地度过这一适应期,甚至到大二。大三了都还不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而这部分同学,也成为了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由此可以看出,帮助大一新生顺利地度过适应期,应是大学政治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大一新生需要适应期的表现
(一)失去目标的失落感
中国式的教育是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这也造成了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一直以考试为目标,而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是以考上大学作为目标的。当进入大学后,学生突然没有考试的目标和压力了,这种由于目标丧失所带来的失落感,使得很多新生出现了心中茫然。不愿意学习。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的表现。同时,高中三年高强度的学习压力突然消失,也会使学生产生以前玩得太少了,学得太多了,现在要把没有玩的时间补回来的消极情绪,迟到。旷课。不交作业。挂科等情况随之而来。
(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感
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都会在自己心中勾画一幅大学生活的蓝图,而这幅蓝图往往会将大学生活描画得过于完美。浪漫和理想化,以至于对于大学生活存在了过高的期望。但是进入大学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鲜感的流失,才发现大学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美好。特别是专业学习和以前中学时代的学习模式存在着不同,部分同学会对自己的兴趣和所学专业进行重新评价,发现现在所学的专业和自己在填报志愿时的期待不一样,由此产生不适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所造成的这种落差感,会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诱因,因此需要得到学校教育的重视。
(三)学习方式不适应的危机感
中学阶段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注重的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学习以教师课堂讲授,学生通过反复做作业。进行测验得到强化。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的能动性范围有限,选择范围也较小。大学阶段的学习,由于有不同的专业方向,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需要提高,因此,这种学习模式对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都有了较高的要求。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于大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和方法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心理准备,导致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强,学习方法不正确,而造成学习成绩欠佳,甚至不及格情况发生,因此产生了危机感,从而出现焦躁或悲观的情绪。
(四)学校管理模式不适应的茫然感
中学阶段的教育是一个班几十个人固定在一个教室,由一个班主任进行管理。大学阶段没有固定的教室,一个辅导员通常要面对几百个学生,不可能像高中班主任那样事无巨细的全部管到,信息的传递方式更为灵活和多样。同时,对于学生自主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信息学生如果不主动去了解是很难获得的。对于这种不同于中学阶段的全新的管理模式,部分学生会出现不适应,常常因为缺乏主动性而错失很多有用的信息,久而久之,就会对大学生活产生茫然感,对于各种活动都不了解,从而脱离在了同学的生活范围之外。
(五)人际交往不适应的孤独感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由于生活比较简单,长期生活在受父母保护的环境里,造成了大学生社会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缺乏独立的经济基础等,使得大学生在渴望独立的同时,又存在一些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性,缺乏独立处理社会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入大学后,脱离了旧有的朋友圈和生活圈,面对陌生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面对陌生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存在差异的个体,生活中的困难,一时难以找到倾诉的对象,心中的孤独感。思亲感和怀旧感油然而生,甚至还为自己不能解决某个问题而苦恼不已。
三。大一新生适应期的心理原因分析
(一)家庭环境影响
父母是学生心理形成的第一个环境,父母的性格。职业。文化。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各不相同,因此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性格的养成。20世纪80年来以来,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深入,大多数家庭出现以独生子女“为核心的家庭模式,家庭中对于子女的过分关爱逐渐造成子女以自我为核心,忽略他人感受。同时,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均,造成了学生学习以考试为目的,父母也只关注子女的学业成绩,重视智育发展,轻视能力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的状况,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适应能力。协调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普遍下降,当生活和学业中出现各种问题时,大学生表现出的不适应性就更加强烈。
(二)学校环境影响
学校是学生成长最主要的环境,会对学生的性格和心理形成起到直接的作用。虽然近年来学校的教育体制和方式在不断地改革,但是由于人口数量大,教育资源的缺乏和分配不平均,应试教育对于的教育体制和方式的影响任然是巨大的。因此,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所受的教育是以考试为目标的,进入大学后,由于教育部门对大学的评估,大学对学生的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选拔等等,依然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要参照指标,因此,不少大学生会觉得大学期间的学习虽然内容上与中学阶段有所不同,但是仍然枯燥。乏味。缺乏乐趣,因此,学习积极性受到抑制。(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和就业方式的变化,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已经成为就业的最主要方式,因此,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在职业能力适应方面,在理想与现实。专业与爱好。职业与地域。自己爱好和经济实惠方面的选择开始出现矛盾,心理压力增大。
四。如何对大一新生适应期进行教育与引导
(一)开展全方位。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
大一新生入学教育主要包括学校情况介绍。专业介绍。学校规章制度讲解以及课程安排等介绍。通过全方位的入学教育,使新生了解并逐渐积极主动的适应大学生活节奏,调整学习方式和作息时间等,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适应各种环境的改变,并调整自我的心态,缩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开展专业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使大一新生明白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范围和就业趋势,这也是新生对于专业最关心的问题。从大一就开始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培养新生的自我意识,形成客观的自我定位和评价,将自我特点和专业特点相结合,设立科学合理的自我发展目标,规划出四年的学习目标和时间安排,为毕业踏入社会做好积极地准备。
此外,专业教育还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大学期间的课程设置与中学阶段截然不同,中学阶段的基础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而大学期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此,大学阶段需要学生更加注重课堂之外自我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方式的调整,增加图书馆和网络资源的利用,来达到积累和拓展专业知识的目的。
(二)在适应期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正处于人生观形成和趋于稳定的重要阶段。大一新生只有树立了牢固正确的人生观,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社会带来的种种压力,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自我控制和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妥善的处理各种问题,顺利的完成学业,踏入社会。
(三)与家长沟通,进行协同教育
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都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对新生适应期表现出特别不适应,要多加强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及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状况,进行个案分析,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引导和教育。尤其是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家长的配合督促,能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要注意和学生以及家长沟通的方式方法。沟通方式得当,能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沟通方式不当,容易引起学生和家长的抵触情绪,得到相反的效果。对于沟通的方式,笔者认为,较小和较为普通的情况,直接和学生本人沟通即可,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对于辅导员动辄请家长“的做法的抵触情绪,但是对于多次与学生本人沟通无效和较为严重的诸如涉及到严重违纪和考试成绩严重下滑等情况,与家长沟通,请家长配合教育督促则是十分必要的。
五。结语
大一时大学生大学生活开始的重要阶段,此时的大学生需要引导。需要帮助。需要和人交流,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心理导师,应充分重视大一新生的适应期,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帮助大学生消除各种不适应和迷茫感,为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一新生适应期的教育与引导
大一新生适應期的教育与引导【3562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59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