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自学考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考试制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始于1981年,最先在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四省市试点,之后全国陆续铺开。1988年国务院颁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正式确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地位,和普通高考。成人高考。研究生论文网考试并列为国家教育统一考试。[1]
一。自学考试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设置和专业审批机制滞后
在专业课程结构的设定上,既要追求适度稳定,又要与时俱进,这是自考发展上看似一个矛盾的命题,它涉及多个方面的调整。一是从事自考计划工作的人员要相对稳定。二是自学考试的专业课程设置非常不灵活。自学考试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的考务考籍系统,专业考试计划全国一致,而且要求要有一定的连贯性,所以当有专业课程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时,要调整该专业课程计划就成了全国性的问题。三是部分有特色的专科专业设置问题。近年来,全国考办鼓励各省市开考有市场需求的本地特色专科专业,但得到全国考办批复的有专科生审批权的省份不足三分之一,这大大制约了各地开考本地特色。服务本地经济发展的专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2。自学考试教育的低成才率
自考专业与课程结构是对普通高等教育的模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从开创迄今,其专业与课程结构就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只是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模仿。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培养人才的方向各自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以上普通高等教育,着重培养的是学术型。研究型的人才,而自学考试着重培养的是专科职业型。技能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方向不同,教育的侧重点不同,专业与课程结构的改革势在必行。
3。自学考试实践环节考核有待进一步规范
随着自学考试教育的发展,考生的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批的应届高中。初中毕业生和大中专在校生加入了自考队伍,这些人都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可言,这就需要注重实践性环节的培养与考核。然而,同其他高等教育形式相比,自学考试教育实践性环节的教育考核受到设备。场所。人力。经费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加上考生的分散性特点,组织起来有较大的难度,这是自学考试教育面临的较为复杂的问题。
二。当前正在实施的课程考核及评价手段
1。进行学业综合评价试点,即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等综合性评价方式评定课程成绩。过程性成绩考核办法以华夏大地网为平台,考生在指定的学习地点登录华夏大地网进行网上学习和网上作业,其作业的课时数折算成学分计入课程总成绩。网络助学过程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20百分号。
2。调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是完成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必备的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基础课程,一般设置3-5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支撑课程,含职业技术课程和双证书课程,一般设置3-5门;专业核心课程则为本专业特有并区别于其他专业的课程,一般设置3-5门;选修课程是指为提高人文素质和拓宽该专业领域知识的专业方向等而设置的课程,一般为2-3门。最终应达到如下标准:本科专业的理论考试课程不少于20门,总学分数不低于70学分。专科专业不少于15门,总学分数不低于70学分。[3]
3。在专业设置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3。1是增加专业设置,特别是大力发展本科(独立本科段)自考专业。
3。2专业方向多样化,并应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灵活调整。
3。3从学科型专业向应用。操作型专业逐步过渡,向职业化。技能化方向发展,强调其实用性。
三。明确自学考试专业课程教材的选用原则
1。用符合自考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和考试要求的优秀高职高专教材。
2。优先选用现有的并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及该课程教学要求的自考教材。
3。是由省自考办组织有关学校。企业专家。学者针对职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少数较成熟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按自学考试的要求组织编写。
4。进一步下放专科专业审批权。自学考试的定位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为各地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适用型人才服务。为此,自学考试专科审批权应下放到省级考试机构,提高专业审批效率,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省级考试机构及主考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和健全各地自学考试专业计划审批制度和审批程序,真正快速。高效培养地方特色人才,服务地方特色经济和文化发展。
5。建立自考专业公告制度。2009年推出的专业公告制度,就是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学考试开考的专业将统一进入专业公告信息管理系统,广大考生。自学考试助学单位和各级考试机构可以直接在网上点击查询考试专业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开考计划等。这样从源头上进行数字数据化管理,将极大地改善自考管理,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4]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高等教育自學考试发展中存茬的问题及其思考【1874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60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