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大学生专业知识教育与创新能力再生
自蒸汽时代以来,纵观各个国家的崛起史,都是一部部奋发图强的历史,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在科学。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最终也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全面进步。而推动这些民族。国家共同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创新。
现如今,知识经论文网济的来临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培养创新人才重任提到了每一个学生工作者的面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原文详见同志接见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八六三计划“)实施十周年工作会议代表时的讲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已成为中国教育的重任。
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它不但要探索。追求。创造。传播知识,也要引导学生理性。自律。智慧和负责,培养和塑造具有完善品格的大学生。在这其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的重要任务,而有效的学生工作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个性。优秀品质。进取精神。创新意识的重要保证。如何通过学生工作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本文的核心问题。
一。创新能力与学生工作
(一)对创新能力的解读
什么是创新能力,怎样培养创新能力,一直是众所纷纭的问题,对创新能力的解构与研究也一直在深化过程中。精神分析学派最早提出创新能力是特殊人格的一种外在表现,人格提供了创新的内部动力。这种创新的人格理论很快被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人格理论所取代。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普通人的创新能力完全是由创新人格所致,也就是说成就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伴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的理论认为创新能力是一种复杂能力,由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知识技能等因素共同构成。这种观点以美国心理学家艾曼贝尔(T。M。Amabile)和斯滕博格(R。J。Sternberg)的理论为代表。艾曼贝尔在其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一个组成成分理论的框架一书中提出了创造力的组成成分理论“。而斯滕博格对创新能力结构的研究也是持多维度的观点,并认为创新能力的结构由三个维度六个因素组成。创新能力的三个维度分别为智力维度。认知风格维度和人格维度,六个因素为智力过程。知识。认知风格。人格特征。动机。环境。创新能力多维度。多构成的观点如今被大众所接受。人们普遍认为创新能力至少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储备。实践创新能力等多方面。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摸索创新人才的培养开始,二十多年来学校对如何培养和提高创新人才的认识也几经深入。寄希望于单独开设创新课程的做法曾经得到广泛的实践,而刻意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意图通过训练学生打破固定思维,多角度。发散型等思考方法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的努力现在仍然被延续下来。在部分人们眼中,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伴随创新思维的提高而提高的,有了多样化的视角,就有多样化的行动,就能够推陈出新。
但是,这种单一理解创新能力。把创新思维等同于创新能力的做法无疑是有局限性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显的不那么尽如人意。因此,虽然我们的高等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在90年代所取得的科学技术方面的重大成就却比80年代逊色“,我们没有什么理由相信,一个能够发明火药和造纸术的民族,一个能够把卫星送上天的民族,一个自强不息。充满危机感的民族,是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民族“。中国学生并非缺乏创新能力,也不是天生就不具备创新思维,而是历年来的培养方式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欲望。如今,培养创新型人才终于进入了培养复合能力的阶段,目前大学要做的任务是通过种种的手段打造学生创新能力再生的空间。促使他们进行创新实践,最终锻造出能够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进步的创新型人才。
(二)对学生工作的解读
学生工作的内涵宽广,不但中外对学生工作的定义不同,中国国内对学生工作的解读也有不同,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工作的外延也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事务被纳入到学生工作的范畴。但是,规范性文件以及高等教育的权威著作从未对学生工作进行过界定,倒是对于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的职责进行规定。这就造成了对学生工作者的定义不明,容易导致一些问题,如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没有充分反映工作的实际,造成大学生社会化目标不明确“。
学生工作是个系统概念,欧美高校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与理论总结,己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大学生管理的理念模式和做法,在理论上已经处于非常成熟的地位。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学生发展理论等等,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学生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其内容包含有学生服务和活动的管理。学生日常行为纪律的管理。学生保健服务。非学术性的咨询活动。学生自治组织的活动。新生入学定位。学生宿舍管理。学生学籍管理。学生财政事宜的管理等等一系列内容。高校的管理日益接近或者引入商业管理中关注管理效益和质量的做法,关注质量。关注客户需求的理念在高校逐渐传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赵平,将美国学生事务“(studentaffairs)和学生服务“(studentserviee)意译为学生工作“。他认为:从工作的对象。性质。内容和范围来看,美国的学生事务和学生服务与高校的学生工作类似,所以学生工作一般用来表示高校学生事务或对这些事务的管理。它与美国的学生事务及其管理一样,是表示与非学术性事务和学生课外活动有关的所有概念。事项及活动的集合和总称。“伴随着学生工作的拓展,学生工作系统逐步把教育。管理。咨询。招生。就业。奖励。资助。勤工俭学。社团建设。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等均纳入其中,基本上而言,跟学生有关的事务正逐渐全部纳入学生工作的范围。学生工作系统,作为与教学科研并重的高校子系统之一,现在已经承担起打造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在通过教学传授知识和思维方法之余,通过种种的手段,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扎实地提高。下文中,将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为例,研讨高校学生工作如何有效地打造创新能力再生与锻造的平台。
二。创新教育研究现状与学生工作遭遇的难题
(一)创新教育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创新日益成为社会热点话题,无论是教育科研还是日常生活,创新不仅是句口号,而且也在逐渐付诸实践。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强调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为探索中的中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创新教育的大潮被掀到了顶峰。创新教育被人们寄予厚望,通过创新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树立学生创新人格,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为社会作出创新性的贡献,推动社会和谐大步发展。
创新观念的普及和人们对创新的渴望也催生了学界对创新研究的热情,1979年到现在,发表在公开刊物涉及到创新的文章有235274篇。在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学校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为社会所广泛关注,2000年至2004年,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10种重要教育理论刊物发表以创新教育为主题词的论文共有175篇,约占总论文数的1。7百分号。在瞿葆奎和郑金洲教授主编的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0年卷和2001年卷)中,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专题所列的参考文献两年间就有1400余篇。尽管全社会对创新教育倾注了如许的热情,但是目前创新教育仍然有很多问题,如偏重于创新思维教育。偏重于单纯依靠教学手段来进行创新教育,以及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扼杀等等。
(二)创新教育中的问题
首先,中国创新教育的问题在于,偏重于创新思维教育。创新思维的教育在中国早有传统。上文提到过,创新思维被片面拔高,很多创新思维的培养技巧和方法被发明出来,有关创新思维的训练课程和培训机构也非常流行,人们认为训练了创新思维就等同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人们试图把创新思维的技巧和手段通过相对固定的方法或程序,传授给学生,促使学生掌握调控自身的思维过程,从而达到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这种误区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复杂性,没有意识到创新能力是由知识技能。思维。人格共同构成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能力,效果因而不佳。
其次,人们片面单纯依靠教学手段来进行创新教育。不少人认为只要修改教学大纲,增加创新教育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在辅以训练教师能力,提高教师素质,规范教育管理就能解决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然而,尽管教学是学校活动的中心,教学上理当对创新教育负责,但是知识技能和思维可以在课堂中传授,但是创新人格的塑造。创新实践的开展远不是仅仅依靠教学和教师就可以完成的。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基础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扼杀已经到了顶峰,为大学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再生教育凭空增加了许多困难。创新需要知识储备,虽然教育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但是长久以来,中小学进行应试教育,课程结构本身就不合理,只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课程,缺乏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相关课程,不能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探索精神,甚至于学校仅设置考试相关的科目。基础教育教材从来不允许引进有争议的内容,教育教学围绕考试转,处处以标准答案为准,通过灌输迫使学生在超负荷状态下强记硬背知识条文,缺乏探讨与交流,而且死记的这些知识条文也不能够反映相关学科的发展,造成学生知识陈旧,逻辑能力下降,泯灭了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扼杀了创造性思维,使得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从而扼杀了创新能力。
(三)学生工作遭遇的难题
由于基础教育并没有完成培养创新思维。树立创新人格的任务,当学生进入大学后,大学就必须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重新开始唤回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再生。把10余年人才培养的过程压缩在3年到4年完成,无疑加重了大学教育的负担,使得在扩招和扩建背景下的大学不堪重负。
目前,大学教师既要在日常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又要追求科学。追求创新。提升自我修养与学术水平,还要承担各种类型的科研任务,最后,还要承担很多行政事务以及繁杂的学生事务,把培养健全的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创新性人才的重任压在他们的肩上,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大学生素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学生工作者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学生工作者的使命就在于与教育系统共同承担起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学生工作者的难题也正是在这里,即如何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同时采用高效的手段,通过学生事务和服务,切实在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文科院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困难
相较于理。工科院系,文科院系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实践方面先天不足,困难更多。首先,限于学科背景,文科课程技术“教育相对较弱,学生在技术创新上难度更大;其次,文科院系很少或没有以课题组为单位的创新团队,创新目标不明确,创新号召力相对不足;再次,因为资金不足,文科院系很难拥有完备的学生专用实验室,没有创新实践必须的体制。物质和人员保障;最后,限于种种条件,文科学生的创新热情易于激发却难于维持,如何激励学生持续创新,切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能力,使其在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导师指导+竞赛砥砺+基金支持,稳步推进文科院系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学生工作本身就很繁杂,基本涵盖了跟学生有关的所有事务,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所有的学生工作者来说,都是一项挑战。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在专业知识教育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再生上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从素质。知识。实践下手,与专业相结合,利用大学生多维创新基地,以导师指导+竞赛砥砺+基金支持“为主要模式,帮助学生主动实践。实学创新,巩固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正确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新闻始建于1983年,以人文社科为基础,实行人文社科与电信。计算机等工科交叉的富有特色的学生培养模式。奉行文理交叉见长,复合特色取胜“的宗旨,培养既有扎实人文社科功底又能掌握现代化传播工具的复合型现代新闻与信息传播人才。由于新闻与传播类的课程有极强的实践性,高级应用型人才始终是学生工作的培养目标。但是被动实践“中,学生沿着老师制定的路线去完成实践任务,这样被动的实践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自然也就难以提升学生日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过反复探索,华科大新闻学生工作组通过设置创新活动基地,利用种种手段做引导,鼓励发现性学习,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提升。
(一)建立创新基地,健全管理体制,提供创新平台
新闻大学生多维创新基地“由学生工作组指导,始创于2004年,开华科大文科院系创办创新基地之先河。历时8年的建设和发展,如今,大学生多维创新基地“以发散思维,拓展素质,开阔视野,挖掘潜力“为宗旨,立足新闻与传播的专业特色,努力建立供广大同学发挥创造力,挖掘自身潜力,培养专业意识的交流与学习平台。
多维创新基地以新闻学工组为领头羊,联系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老师组成专家委员会,审核带队导师的资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爱好加入不同的学生团队,跟随导师们进行主动实践。依托创新基地,学工组随时了解活动开展情况,联系相应的带队老师,提供资金。组织和智力支持,使学生在实践中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困难,发挥创造性并得到锻炼。
(二)以专业教育为背景,以专业导师为核心,以专业团队为支点
经过多年摸索,多维创新基地发掘了最具凝聚力和持久力的创新方式,即以专业教育为背景,以专业导师为核心,以专业技能为依托,以专业团队为支点,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有了导师作为核心,组建起的专业团队就有了强大的智力保障,就能最大程度的激励成员的创新意志,能为成员指明创新方向。
基地现设置有:红树林策划创意团队。V-fun团队。新闻摄影团队。新闻编辑团队。新闻青年等多支团队。
红树林策划创意团队是一支以培养创意思维-策略制定-问题解决“三种核心专业能力的咨询策划创意团队,成立于2002年,由新闻广告系主任陈先红教授亲自指导,以广告。公关。品牌传播等创造性课程设置为依托,以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敏锐自主创新意识。兼备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性咨询策划人才为目标,实行TRC(Teach+Research+Consult)创新培养模式,即集合创想-研究-实战三位一体“的创造性。研究型。实战性教学模式,并充分运用各类广告公关设计创意大赛以及各种实战机会作为锻炼平台,吸纳来自全校各类专业的优秀学生。红树林团队自建立以来,其成员在四次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两次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各类广告与公关赛事中屡次摘得金奖,仅第四届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中就获得一个金奖。一个银奖和六个一等奖的好成绩。还承担香港金马家居整合传播策略研究。中石化长江燃料有限公司品牌战略研究。合肥财经品牌发展战略研究等诸多实践项目,并且,深入索尼爱立信公司。索尼公司等知名企业以及东方仁德等知名公关公司实践学习。红树林团队在中国公关业界具有较高的声誉,备受业界的欢迎和青睐。
V-fun团队,由广电系胡怡老师指导,招募对DV有爱好或对表演有一定兴趣和基础的同学,组成拍摄小组拍一些校园原创的DV作品,请老师对拍摄技巧。剪辑技巧。表演技巧等作一定的指导,力图将自身打造成为华中地区顶尖影视创作团队。为影视爱好者搭建一个学习。创作。交流的平台,其口号是定格青春剪辑梦想“。在2009年第三届商务印书馆杯湖北大学生青春梦想“DV大赛中,团队成员作品书缘获纪录片单元二等奖作品,寂寞沙洲获MV单元优秀奖,2010年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中,团队成员作品获省级二等奖。三等奖等。2011年和2012年,团队队员作品获得全国文科计算机大赛金奖。2011年。2012年V-fun团队拍摄了华科学子自编自导自演的校园电影并公映,取得了轰动性的效果。
新闻摄影团队,由新闻系周婷婷老师指导,集结摄影爱好者组成的学生团队,让不同的思想得以碰撞交融,让摄影爱好者能够共同学习,互相交流,在学习和交流中提高艺术修养和摄影技术。
新闻青年团队,由新闻有新闻理想,对提高新闻能力。专业素养孜孜不倦的学生组成,依托新闻青年报纸,集信息。评论。深度报道。娱乐为一体,打造全院学生信息平台和实习平台。
新闻编辑团队,由欧阳明教授指导,对编辑学和编辑事务开展研究和创新实践,填补编辑教育空白,增添学生能力和资历,为就业做好准备。
在导师指导。组队创新的示范效应下,目前,动画。网站设计。创业计划等团队正建设中。新闻学生的创新热情被大大激发。
(三)以竞赛砥砺能力,以荣誉点燃兴趣,以眼界提升境界
兴趣。收获与成就感是创新团队持久发展的三驾马车,兴趣不但可以凝结团队,而且兴趣能否持久激发关系到创新团队和创新实践能否可持续发展。因此,新闻分团委积极联系。推荐。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竞赛,以明确的目标汇聚力量,以竞赛磨砺能力,以荣誉接续点燃学生们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使我们的创新团队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开拓视野,防止闭门造车。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新闻以多维创新基地为依托,积极组织创新团队成员,参加了诸如全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大赛。商务印书馆杯大学生青春梦想“DV大赛。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高水平比赛,其中仅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公共关系大赛我院学生就获得2项全国金奖。5项全国一等奖,由此锻炼了队伍,获得了不菲的成绩,扩大了的影响力,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四)基金支持,提供优越的条件保障和激励机制
为了保障创新基地的运作,新闻多路出发,联系学生外出实践基地,搭建学生创新成果展示的平台,跟踪学生的阶段性创新成果,带队进行社会实践,聘请具有良好科研基础并热心培养学生的专兼职教师组成导师团队,做好桥梁工作,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支持。
多维创新基地拨出专款,为创新团队购买单反相机。摄像机等器材,并为创新团队解决部分经费问题,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同时,在奖学金。助学金。各类奖项荣誉等相关评选进行倾斜,扶持实践创新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四。结语
通过上述手段,新闻与信息传播有效地完成了专业知识教育与创新能力再生的任务,在与专业相结合进行实学创新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领悟,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营造了学生创新能力再生的空间,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最终使教育的成果在实践上落实,通过学生工作加以强化,培养出了合格的具备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文科大学生专业知识教育与创新能力再生
文科大學生专业知识教育与创新能力再生【7385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63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