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文学作品的伦理取向及其对当代道德价值的影响
余华是中国较有个性的当代作家,先锋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他无视文明的禁忌,作品极具精神力量,这种力量直接冲击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余华小说的主人公几乎全部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苦难中的无助,在命运下的摧残,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讲述着小人物的世论文网界,为文学世界提供了一批类型独特。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虽然余华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是质量却极有研究价值。余华小说作品既蕴含着传统伦理文化根蒂,又阐释着现代伦理文化意识,是伦理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完美融合。本文主要探讨余华文学作品中的伦理取向以及其对当代道德价值的影响,以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其创作的文学作品。
一余华文学作品的伦理取向
在余华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对中国传统伦理的颠覆,辛辣地揭示了传统伦理中丑陋的一面,以超然物外。悲天悯人的目光看待世界。
1对生存的阐释
人在活着的同时,还要赋予生命充实的内容,才算活的有意义。在余华的文本世界中,生存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小说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他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的死去,使他痛不欲生。活着就是一种存在,也是与命运的较量。余华借助小说为载体,向人们宣扬了在物质追求以外,更需要精神方面的满足和对自我的认同。以善良的人性与生命的无常来作战。小说活着虽然展现出了生命的无常,同时也是作者在为弱者讴歌,体现出对生命的关怀。小说中的人物都渗透着爱与善,如家珍对福贵。二喜等人的情感,对他人的尊重和包容。儿子有庆虽然个头还不高,但是却十分懂事,每天还没睡醒就跑出去割草。女儿凤霞虽然聋哑,但是从小就知道体谅他人,嫁给歪着头又比自己矮的二喜后更加能干,虽然累但是心里高兴。还有二喜。家珍等所有人都充满了希望,相互帮助,在他们的周围弥漫着爱与善的味道。
如果生命被爱与善所包围,那么对于生命而言死亡就是一种状态,福贵一生的苦难是人类命运的真实写照,福贵活着“代表着一种坚强和勇敢,是善良的一种延续。
2对家庭伦理关系的阐释
家庭伦理是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元素,从某种程度来说,家庭观念是组成中国文化的基础,家庭道德是家庭成员关系的规范。余华在作品中将家庭伦理中的婚姻关系。父亲与子女的关系进行颠覆。
婚姻关系是人伦关系的首位,是家庭一切关系的基础和核心,余华对传统伦理的颠覆最初就是从婚姻家庭伦理。在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人物中的夫妻关系被彻底翻牌,他们所面临的婚姻和家庭以一种毫无感情可言的状态存在。祖母曾经是个富家女,却由于家道中落嫁给了贫穷的祖父,在两人一生的婚姻中,祖母始终凌驾于祖父的惴惴不安之上,两人被那稍纵即逝的富贵所隔阂,从来没有到达过真爱的幸福境界。父亲对母亲任意使唤,毫无尊重可言,母亲简直就是父亲发泄的工具。在作家。医生等人的婚姻也没有获得美好的婚姻,他们与妻子的关系都是凑合在一起“的。作者在小说中对这种毫无情感的婚姻关系赋予强烈的抨击。
家庭中父亲与子女的关系尤为重要,父亲是家庭伦理道德与权威的象征。而余华在作品中毫不避讳发质问了父亲的形象,如在世事如烟在细雨中呼喊在劫难逃等作品中都得以充分的体现。在小说世事如烟中,父亲与孩子们的关系自始至终都处在一种僵持的状态,甚至存在想要杀掉对方的想法,传统伦理道德的父慈子孝被彻底颠覆,弑父“成为了余华先锋小说的重要解码符号。
3对道德领域的阐释
对人性善恶的追溯是余华写作的主要特征。在余华早期的作品中,成功地借助血淋淋的暴力来追溯人性的最初状态,批判了人性的丑恶。在之后的创作中,余华逐渐意识到人性之恶并非是苦难,作家写作并非发泄。也非揭露,而是要向人们宣扬美好,播种善良。因而在余华转型之后中,他的作品开始召唤人性的善良。在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主人公许三观被逼到生活的绝境,为了他的家庭,许三观选择卖血来维持生计,先后共卖了十几次血。余华塑造的许三观的形象是一个社会中微小的人物形象,也是现实社会中的真实写照,他靠自己卖血帮助家人走过关口,博爱和忘我散发着善的光芒。
正义良好社会秩序和理想人文环境的向往,小说可以体现社会正义,倡导公平。在余华的作品中,正义败给了现实的冷漠,传统伦理标准被现实禁锢。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是他写作路程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部作品是他眼中暴力世界的缩影。小说中的我“出来闯荡世界,满怀信心地认为人人都是朋友,以一个维护正义的形象与抢苹果的人们抗争,却害自己也沦落到被抢的境地。单纯。正义。勇敢的人性被泯灭,为这个懵懂的少年带去了一次严重的伤害。小说兄弟中宋凡平父子在余华的笔下成为了善良的倾向,却最终抵不过悲惨的命运。余华通过文学作品的力量来感染读者,以期能够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性的认识世界。
良知是批判人道德的准则,文学需要承担起责任与良知,承担起塑造国民精神的重任。小说兄弟中的李光头完全丧失了良知,他不顾兄弟情分,违背人伦包养嫂子林红,得知真相后宋钢选择了自杀。而林红也并非是一个有良知之人,之前她嫌弃李光头臭名远扬,只能依靠自己的丈夫宋钢才能活下去,但是在李光头发达之后,林红却主动投怀送抱,开始嫌弃宋钢。在宋钢自杀后,林红就成为了当地有名的交际花。余华在小说中所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道德问题,良知的泯灭是社会道德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4人道主义的诠释
人道主义是审视自我。认识世界的必要条件。文学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涉及在两个方面,即对社会底层人物给予同情,对人性探索的自我完善。余华试图突破人道主义立场的束缚,将道德伦理及文化秩序打散重组。其早期作品勾勒出一幅幅惨烈的战争图,上演着一幕幕人间悲剧,如小说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等。从九十年代的许三观卖血记开始,余华在作品中剔除了暴力与昏暗,取而代之的是温情与光明,大肆宣扬人性之美,尽显人道主义。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有十一次的卖血经历,卖血帮助许三观走出生活的困境,从而体现了人在求生时力量的强大。卖血使许三观以自我牺牲的伟大方式来周济一家人,他用自己的血来养育家人,个体生命的无助使许三观成为伟大的平凡之人。作者也从这个角度折射出那个年代人们饱受着命运的折磨,也蕴含着作者个体生存自救的思考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二余华文学作品对当代道德价值的影响
在思想道德多元的背景下,文学作品对当代道德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余华的文学作品清晰地明确到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余华的文本世界中,大部分人物存在社会公德心的缺失,沦为欲望的奴仆,成为冷漠的观众。在小说黄昏里的男孩中,小男孩偷了卖水果的孙福一个苹果,就遭到孙福的百般折磨,这是由于孙福在受到生活的打击而导致心理扭曲,而旁边围观的人们只是眼睁睁地看着男孩被摧残,没有人愿意帮助男孩,冷漠的目光以及冷漠的态度让孙福更加肆无忌惮地伤害着男孩,以至于小男孩的手指断了。社会公德需要个体共同来维护和构建,社会公德也是个体利益的有效保障,作者对这些看客的冷漠书写揭示着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家庭美德隶属于家庭道德领域,也是个体应该遵守的道德原则。余华在作品转型之前,对于家庭美德的书写大部分都是夫妻的争执。兄弟的无礼以及父子的怨恨,毫无文明道德可言。转型后余华的作品中可以随处扑捉到爱与善的踪影。在活着中,福贵一家人都善待他人,在他们的生活中处处体现着温情,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一家在面临巨大的家庭变故时得到邻里的帮助,一乐患病后许三观到处借钱。卖血给这个非亲生儿子看病,妻子与他人有私情并没有让许三观憎恨,反而给受批斗的妻子送饭,以夫妻真挚的情感安抚妻子,彼此的精神相互支撑。邻里主动为一乐凑钱治病,也体现了人间淳朴。深厚的情感。余华在作品中对家庭美德的理想化模式筑建引导着人们对家庭美德的认识。
余华的文学作品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带给受众心灵的震撼,将受众带入了一个不曾了解的世界中,感受了活着“的意义,与命运拼搏,战胜苦难,完成对自我的认同,也帮助我们从更多个角度认知社会,认知人生。尤其是小说中那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为我们呈现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和社会关系,从而更多的接触不同人的不同性格。
余华文学创作可分为初期的暴力美学及转型后的温情回归,以温情回归最能打动读者,体现人物的善与坚韧,以及超越自我的能量。小说中虽然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生活中充满了艰辛,但是他们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与悲惨的命运作斗争,他们从苦难中得以解脱,这是培养道德情感及道德修养的修养的关键,每个人都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磨练,激发内心的意志,使自己一步一步得到升华。余华以趋势的情感感动着每一位读者,以客观的态度倡导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与善,强化道德信念。在其非理性的怪诞笔调之下,人性的恶被善所取代,从不同的观点揭示了正义感及伦理道德的关键。许三观卖血来喂养他妻子与别人的儿子,一个小人物能够做出如此背离常理的举动,完全不是利己行为,而是问善,是英雄的表现。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它所宣扬的思想道德具有重要的影响。尽管在早期余华的作品以暴力示人,充满了杀戮,不过它是一面残忍的镜子,照射出的是人类本性最丑陋的一面,时刻警醒着人们自我审视。自我净化。
当今社会中存在的拜金主义是一种腐朽的道德观念,也是奋斗与勤俭最大的劲敌。小说兄弟中的刘镇和李光头就是拜金主义的象征,他们在发达之后摒弃了应有的思想道德,在他们的世界中只有钱有女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被彻底摧毁。余华通过对拜金主义的描写讽刺了当今存在的丑恶现象,对中华民族的艰苦创业精神予以弘扬。
三结语
余华以其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演绎出一个不同的文学世界,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伦理需求,并在作品中将现实中的道德范畴及伦理关系打散重构,突出了道德的矛盾冲突,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伦理筑建有着一定的指导影响。
余华文学作品的伦理取向及其对当代道德价值的影响
余华文學作品的伦理取向及其對當代道德价值的影响【3985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75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