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对话教学视域下高中生哲学素养的培养(2)

时间:2018-10-16 21:02来源:毕业论文
(二)高中生哲学素养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高中阶段哲学素养的培养不应是某一门课应该承担的责任,如语文作为主要的人 文学 科就应该在日常教学


      (二)高中生哲学素养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高中阶段哲学素养的培养不应是某一门课应该承担的责任,如语文作为主要的人文学科就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哲学素养。但相比于其他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把学生哲学素养的培养放在显要位置。在现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安排中,《生活与哲学》被作为必修内容,可见这一任务的重要性。然而,实际高中生哲学素养培养的结果却与人们的期待相去甚远,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哲学知识灌输、轻哲学品格养成
高中阶段,学生主要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实际教学中,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的学习是主要部分。就哲学的教育而言,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原理和方法论在分析材料时的具体运用,还应该在哲学的教学中让学生形成哲学的品格。有研究者认为,哲学的品格主要包括向上的兼容性、时代的容涵性、理论的系统性和思想的开放性,因而真正的哲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感、巨大的逻辑感和博大的境界感。而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部分,它的诞生不仅有其时代背景,还有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史的渊源。哲学关注的是人,“哲学的功用就是训练人成为完人”,它是人成长的助推器。哲学是“爱智慧”,而非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虽然哲学知识的理解有其必要性,但如果就知识讲授知识则会造成学生哲学品格的缺乏,导致学生认为哲学无用且枯燥,对哲学的学习产生某种误解。
        2.重教师单向传授、轻师生双向互动
“哲学教育皆是自我教育” 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知识储备量少,大多数学生接触的书籍除了指定必读的课外书外,主要接触的是教科书,而教科书往往是某一门学科的精华和浓缩。虽然在编排上,新课程改革强调教材的编写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单纯靠学生去理解教科书显得不切实际。大多数教师由此出发,认为学生对书中的知识难以做到准确把握,因此越俎代庖的现象时有发生。提出的问题也大多是读课本就能找出答案的“填空式问题”。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课堂变成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变成无声的观众。
       3.重应试结果评价、轻素质过程提升
当前教育环境下,高中阶段用于评价学生哲学学习情况的最主要手段是笔试测验。马克思主义哲学被人为地分割成一条条原理和对应的方法论,笔试成绩优劣取决于对原理和方法论的掌握和使用状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心中关心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一考点,是否明白该考点在考试时被怎样用来解题。这种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戕害了学生学习哲学的热情,哲学本身对于人和人生的关怀则无法达到应有的强调和重视,而这恰恰是哲学的功用所在,魅力所在。 对话教学视域下高中生哲学素养的培养(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2422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