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生活真如我们所说的这样乏吗?事实上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搜集资料使作文内容充实绝非难事。生活是写作的源头,只要用心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随处都是写作的可用之材。重点是中学生不善于观察。“观察活动中无论是定点观察、定向观察,还是动态观察、静态观察,都是为了文章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3] 观察能力的强弱与写作质量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观察的越细致深入,获得的材料就越丰富真实,个人体验和感受也越发的深刻,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和真切的体验在写文章时个人的真情实感就会自然流露。
古往今来的名作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就是因为作者善于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对父亲有这样一段描写:“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作者对父亲的衣着做了简单的描写,却巧妙的运用了“蹒跚”、“探”、“爬”、“攀”、“缩”、“倾”几个动词,这些词看似平凡却准确的描绘出父亲的一举一动,作者信手拈来的词语让读者清晰的联想到当时的情形并真切的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父子真情。只有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留心观察,用心积累才能在写作时对素材运用自如。同样秉着对生活认真观察的原则,中学生也能写出令人称赞的文章。下面是一篇作文实例。《风中漫步》“秋风悄悄的来,带来阵阵凉意,点点惊喜。他用画笔轻轻一挥把秋天变得五彩缤纷。仰望蓝天,他为天空涂上纯净的蓝色,为天边彩霞洒上耀眼的金粉。走在河边,他把树叶染成了黄色,带着他们漫天飞舞。遥望田野,他为高粱穿上了火红的新衣,惹得它们笑弯了腰。”文中将秋风比作画家,运用 “涂”、“洒”、“染”、“穿”等动词描写秋风,用“蓝”、“金”、“黄”、“红”等一连串词语表现出秋天特有的景色。并且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使文章形象贴切。只有对生活进行深入的观察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特点,才能描绘出人的感官所记录下来的信息并把他们准确无误的传达给读者。由此看出无论你是大师或是普通人,要写出好的作品都必须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至此,要改变中学生无话可说的现状使学生“材”源滚滚来,培养观察能力,积累材料是当务之急。
(二)应试制度压力下对作文产生抵触情绪
作文占整体成绩的比例小,在同层次的学生中不容易拉开距离,且作文的训练过程艰苦而漫长不能一蹴而就,训练效果也不明显。在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下,教师和学生都面临巨大的压力。教师对于写作这样高耗时,低收益的“工程”往往采用简单直接的方法“跟随中高考的‘指挥棒’贯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的方针’”。[4] 让学生就某一类型的作文进行单一反复的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写作训练感到腻甚至厌恶。对学生而言,中学阶段学习的科目很多,语、数、英、政、史、地科科是重点,分分揪人心。在每天紧凑的学习生活中,分配给每一科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学生们更愿意把时间分给自己不擅长的科目以弥补自己的不足,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换取更高的分数。如英语听力和数学题,经过短期的突击分数就能有所提高。而写作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在短时间内很难有较大进步,在考试中也不能作为拉开分数的关键,它自然就不能成为学生的“宠儿”。对家长而言,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学习。他们愿意带着孩子往来于英语、数学之类的补习班,而作文培训班则在小学阶段比较常见。如果不是老师强调,很少会有家长让孩子参加作文培训班。大多数家长抱有的观点是:孩子从出生就学说中文,从开始学写字起就学写汉字。都是中学生了怎么会写不好文章?同样的,作文在这里也受到了排挤。根据现阶段中学生的心理不难看出,他们努力学习取得好的分数,有一部分是为了取悦老师和家长。他们希望获得老师的肯定,渴望得到父母的赞美,想要脱颖而出吸引同龄人的眼球。不管从哪个方面说,作文都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自然而然的就从心理上排斥它。 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文献综述(3):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2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