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吴映雄等将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作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1],结果表明父亲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学业成绩无显著影响,而母亲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学业成绩有显著的负效应。朴婷姬等人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对朝鲜族的留守儿童日常生活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2],结果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日常学习成绩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在内心情绪上存在着差异,留守儿童在内心上会更为敏感一些。在日常生活方面,李旭等研究[3]研究发现,在留守儿童日常出现的问题上,有的研究学者将关注点过分集中,夸大了他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给这些留守儿童带来了较大的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压力。一些学者[4]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要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且内心情绪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儿童。在情绪行为方面,周永红等[5]对留守儿童心里弹性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发现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导致留守儿童的处境堪忧,且心理状况存在相应的情绪问题。魏军锋等[6]对初中留守儿童身心状况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初中生的人际关系相对更为敏感且焦虑程度要显著高于单亲外出以及父母在家的学生,这说明在情绪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尤其是在初中时期,父母双方在身边的情况会对自身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一些现有研究资料表明,留守儿童情绪相对较为不稳定,孤独是他们体验最多的内心情感,难过委屈,焦虑状态和抑郁程度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7]。从社会行为方面上看,黄爱玲等相关研究[8-12]表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不良问题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交焦虑问题。有比较严重的人际交往问题,较突出的问题表现为放任自暴自弃,受欺负以及攻击性行为等,此外,还有一定程度的反社会行为如小偷小摸,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甚至有些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在初中这个时期,正处于儿童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自身三观的时期,但是却无法得到父母在道德、思想、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相应指导和教育,缺乏父母的关心与爱护,极其容易产生性格上的偏激,价值观偏离社会的正常标准,甚至容易因为叛逆而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对留守儿童的生长和发育是尤为不利的,特别是处于初二阶段的留守儿童,这与全国妇联在2010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是相一致的。全国妇联在201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小于或等于18岁留守儿童的数量已高达6100万人。初中阶段,是儿童性格养成,身体发育,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而在这一时期,存在一种特殊情况,“初二现象” 。全国妇联的调查报告中提到,初二留守儿童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会遇到的障碍更多,而且与父母关系相对于同龄人表现的更差。该报告调查显示,经常和爸爸交流、经常和妈妈交流的比例要低于初二非留守学生8.7个和4.1个百分点,而经常被父母训斥吓唬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为最高。只有初二的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为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在一定程度上重要程度甚至要远远超过了母亲,其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尤为需要注意。报告认为,青春期,是人生极为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13]。在这一阶段,身心的变化发展是尤为迅速且明显,极容易出现叛逆、躁动、疑惑、焦虑等心理,也就是研究中经常提到的情绪行为上的问题。
而在现有文献中,以初二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数量不是非常多,大多数都是将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的,极少有将留守儿童细致的划分各个年龄段而进行细致的研究。而且初二现象并没有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并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以郸城汲冢四中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以期发现初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情绪行为问题,从而分析这种问题现状的成因,并进行讨论。 初中留守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研究(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27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