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全方位
职业角色渗透不局限于某个物质层面,它也隐藏在各种非物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中。它不仅潜藏在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也借由信息时代背景下多元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因此,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囊括了历史与现实,家庭与社会,具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因此,小学阶段职业角色的认同不仅渗透在家庭教育中,也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3.稳定性
职业角色渗透并不是转瞬即逝的,一方面,它借由各种书籍和影视音像、网络存盘等视图材料得以对人们进行长期稳定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民族文化传统对于文持社会的安定团结的重大意义使其也具有稳定性的特征。教科书中潜在的隐性价值也具有稳定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受教育者的思想价值观念造成影响。
4.潜移默化
职业角色的渗透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潜藏在教科书的方方面面,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影响孩子的思想、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改变他们对各类职业的态度和看法,建立自己的社会职业角色认同,从何做出职业选择。
(二)影响
1.关系到儿童学习和动机的激发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对教育研究力度的加大,一系列非智力因素对儿童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2]。小学教材中人物职业角色的单一匮乏会影响儿童对于职业的态度和学习的动机,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方面,比如儿童通过教材认识到农民和工人的社会地位较低,而科学家、艺术家是光鲜亮丽的,因此他们对不同的职业有了自己的心理倾向,从而他们的学习行为就是为了当科学家而不是成为农民。这种潜移默化的暗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未来的职业期待具有错误的导向作用。这一方面影响了儿童未来职业的选择,长远看来影响到社会就业结构的科学性。
2.关系到儿童人生志向的多元化
教科书是儿童接触到的第一本正式读物,它与儿童的志向密切联系,对儿童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和性格、个性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志向是儿童活动的主要动力因素。一项对中日儿童成才志向的比较研究发现,中日的儿童在对自身的职业期待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从具体职业的选择上看,日本儿童的职业选择大多考虑的是职业本身的趣性,即选择的动机大多是直接动机。而中国孩子的选择动机大多是间接动机,他们更多考虑的是社会地位、声望和经济收入比较可观的职业。
我国当代小学生的志向树立在世界范围内是比较早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小学生将自己的理想局限于当科技人员、军人、艺术家、教师、医生中。而对工人、农民、园丁等对社会发展有着基础作用的职业他们抱有不屑一顾的态度。从某个层面来说,这是一种隐性的职业偏见。从中可以看出,职业角色的物质载体——教科书,无形中影响了中国儿童对自身的职业期待以及早期职业生涯规划。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缺失以及教材编排中职业角色设定的模式化导致的学生志向单一,使待业人群对我国目前的就业结构以及职业选择的方向缺乏本质的了解,这为他们职业生涯的规划带来一系列的阻碍和困难。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未受到相应的职业启蒙教育,使得他们在填报志愿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不会从兴趣爱好、就业形势、社会就业结构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在进入大学后出现厌学情绪,甚至毕业时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茫然无措。
3.关系到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和全民幸福感的提升 小学语文教材职业角色渗透研究(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31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