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倦怠的概念表述
现在尽管职业倦怠状况越来越普及,但是仍有许多教师并不了解职业倦怠,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应当知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因此,我们如果能够充分的了解职业倦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对于这一现象足够认识,那么对于改变这一现状将有很大帮助。
(一)职业倦怠
这部分主要是通过文献查阅搜集得到的关于职业倦怠概念和关外对于此方面的研究进展。
1.职业倦怠概念
职业倦怠这一概念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尔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费尔登伯格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于工作强度过高并不重视自身需要所造成的身心疲惫不堪的状态,是过分努力地去达到不合实际的期望的结果。[1]
2.职业倦怠分类取向
自职业倦怠这一概念被引入心理健康领域后,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因此关于职业倦怠理论的分类也是大有不同,但目前国际上比较一致的两种论断是从静态和动态两种角度来展开的。(1)静态取向:以杰克逊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对于职业倦怠界定表现在三方面:情绪耗竭,它是职业倦怠的个体文度,指因为心理极度疲劳而出现疲惫不堪、心理衰竭;去人性化是其人际关系文度,指个体以消极、疏远甚至冷漠的态度待人;以及缺乏成就感。(2)动态取向:奎内斯认为“作为对工作疲劳的反应,工作疲劳是指个体的职业态度和行为以负性的形式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是应激过程,即个体状况与工作要求之间的不平衡;第二阶段是疲劳过程,即临时、的情绪紧张、疲劳;[2]第三阶段是个体防御型应对,包括像只考虑自己,对职业不在乎。艾特森认为,工作倦怠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开始没有预警,可一旦达到特殊临界点,个体突然感到耗竭。[3]而最广泛为广大学者认可和引用的是马斯洛等人的三文度观点,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低个人成就;一般文章引用都是用这三个指标来分析描述职业倦怠。 小学中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调查与分析(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32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