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课堂上一名学生的水杯等物品不小心掉到了地上,弄出了很大的声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这就不能算是问题行为。而如果是一个学生故意让自己的物品掉到地上想要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这就是需要纠正的问题行为。由此看来,定义问题行为的重点在于学生是不是故意制造的问题。
问题行为的出现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老师要想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好这些问题行为,就必须了解这些问题形成的缘故以及课堂问题行为的种类。
(二)课堂问题行为形成的原因
在一节普通的课堂中,有20%~30%的学生会出现问题行为,而这一数据在新教师的课堂上会变得更加惊人。刘永辉说:“美国教育学家近些年来对中小学课堂深入调查后得出的研究数据显示,有问题行为的中小学生占到调查总人数的一半以上。”[7]如此大的比例已经不得不被人重视了。并且从如此惊人的数据可以看出,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并不仅仅有学困生,一些优等生同样也会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只是频率会比学困生低很多。那么,难道这些学生从第一次出现问题行为便是他们本身的原因吗?我想不是的,这些学生刚开始也许是受到了老师的影响、家庭的影响或者由于自己本身的因素而一步步演变成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行为。
1.老师的影响
因为学生长期在学校生活,跟老师接触的次数会比父母还要多,所以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老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学生都会看在眼里,如果老师课堂上做了什么不恰当的行为,让某个学生对老师产生抵触心理,那么这个学生就会有可能出现问题行为。例如新教师刚踏入工作岗位,想做出成绩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就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超负荷的知识,在课下给学生布置很多作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这位老师厌烦,进而产生逆反心理,以至于最终老师几乎哪一节课都会在处理问题行为上花费过多时间。又例如老师对某些学生关注太多,而忽略了和冷落了其他学生,那么这些受到冷落的学生就有可能会产生厌学心理,也会在课堂上制造一系列的“问题”;或者一个班级本来只有极少数人有问题行为,但老师在课堂上在处理这些问题方面浪费了太多时间,久而久之,那些本来认真听讲的学生也会因为长时间听不到讲课的重点而产生问题行为。
2.家庭的影响
当孩子还未踏入校门时,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绝对的。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在父母不和,经常吵闹的家庭长大的孩子绝大多数都会有排斥他人,焦躁不安的心理,由于父母长期的影响孩子会产生很大的不安全感。孩子在与别人的相处方面也会有一定的问题,在课堂上就容易滋生事端。在单亲家庭生活的孩子,由于父亲或母亲教育的不全面,缺乏足够的关怀,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上就会经常为一点小事而迁怒别人以影响课堂秩序。现在家庭最大的问题就是家长的溺爱,在父母精心准备的“温室”里生长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在课堂上一旦有学生不小心危及到他的利益,他就有可能不顾及所有人的感受而大喊大叫。
3.学生的自我因素
课堂总归是以学生为核心的,学生自身的影响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以小学优尔年级语文来说,任教半年多以来,我也发现语文课对于某些学生来说比较简单,这也就导致了这些学生心理极大的满足感,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不用听课就可以取得好成绩,从而在语文课上无所事事,最终迈进问题学生行列。相反,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些知识以前没有接触过,仍然会认真听讲,在这一过程中又会出现一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基础不扎实,接受现在的知识有难度,而老师为了照顾大部分学生,不会在讲解问题上花费太多时间,所以这一部分学生积累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最后会发展成完全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他们在课堂上也会演变为游手好闲、不思进取,总想制造些问题来娱乐自己或者极度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 小学语文课堂问题行为及管理方法研究(3):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35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