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 本研究采用梁宇颂的自编问卷,以师范大学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归因方式和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大学生归因方式存在性别差异;在年级和专业上,归因方式的求成归因和避败归因文度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和年级上,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在年级上,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文度存在显著差异;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存在高度正相关。37234
毕业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归因方式;学业自我效能感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 1
二、文献综述 . 1
(一)归因方式的相关概念 1
(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概述 3
(三)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归因相关研究概况 4
三、研究方法 . 6
(一)研究对象 6
(二)研究工具 6
(三)研究过程 7
四、结果分析 . 7
(一)大学生归因方式差异分析 7
(二)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分析 8
(三)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9
五、分析与讨论 12
(一)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和学业自我效能感总体现状 . 12
(二)大学生归因方式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 13
优尔、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附录 18
一、 问题的提出 社会心理学一直关注着个体的归因问题,个体会时不时的对自己或他人发生的行为进行原因的分析,但这一过程不易被察觉。随着时间的推续,个体会形成自己的归因方式,并使之成为个性的一部分,对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会产生影响。目前国内外对归因的研究主要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研究大学生的归因方式的较少。尤其是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面对与高中不同的学习方式,其在学习能力方面想要寻求突破,而在学习行为方面没有他人的指导,更注重于自主学习。因此,有一些大学生不知道怎么学习,在学习方面存在困扰。甚至有些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长此以往,他们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影响其自我效能感。面临就业时,可能其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又成为就业的标准。由此,很多毕业生难以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归因理论提出,个体的情感表达、行为和对未来的期盼一定程度上受到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所以在归因方式方面,想要了解我校大学生的研究现状,采用什么样的归因方式,是求成归因还是避败归因呢?学生采用的归因方式是否影响其学业自我效能感?也想要了解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归因方式在人口学变量(性别、年级、专业)是否有差异?学生采用的归因方式是否影响其学业自我效能感?本研究从上述几个问题着手,对既有的归因方式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理论归纳总结,并且重点分析归因方式是否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 二、文献综述 (一)归因方式的相关概念 1.归因的定义归因是指个体通过自己或他人的行径发生的原因作出猜测和推断。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有原因可循的,个体行为的基本动因称之为原因知觉。这种知觉影响人们的情绪、期望和活动。个体会不觉得分析其看到的行为发生的原因。B.Weiner 是研究归因理论的杰出者,他提出不能把归因看成一个单一的过程,归因联系了前后行为。这指的是对前一个行为推断其发生原因影响后一行为的推断。 2.归因方式的定义 归因方式也称为归因风格,指在归因认知过程中由于每个人自身特点而出现不同的归因倾向。归因方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个性特征。 之所以产生归因方式,研究者们给了如下解释:(1)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不同,所以个体归因方式也体现了个体差异。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35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