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现象足够说明,音乐审美者的审美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也是不能被我们所忽视的。那么,导致中小学音乐审美差异性必然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本文将从导致审美差异化形成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二、导致音乐审美差异化现象形成客观因素
中小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产生的理解差异,与音乐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有关。
(一) 音乐本身的特殊性
音乐的具体定义是什么?有不少专家学者探讨其定义,有人说:“这是听觉的艺术”有人说“它这是一门流动的艺术。”无论如何,音乐是以音响为载体来创造艺术形象的。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存在形式,其本身具有许多的特点,下面本文将通过其“不确定性”和“情感性”两方面进行分析。
(二)音乐的不确定性
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声音根据一定的规则良好的组织起来,就形成了音乐。它和绘画、文学不同,可以通过视觉艺术思文来完成,而文学更可以通过听来完成。但从语言中所说的“听”是由语义性的,比如“大海”,听到这两个字脑海中就能出现大海无边无际的广阔形象,而不会联想到高山之类的其他的。所以说音乐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
(三)音乐的情感性
记得音乐家勋伯格曾说过:“一个真正的艺术作品,最能体现其价值的方式,就是它能通过一个个音符把作者内心所饱含的情感完全的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情感上的共鸣。”原因一:有人曾说过“艺术就是感情”音乐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与感情构成直接的呼应关系。如随着《神话》的音乐响起,我们会很容易被带进音乐情绪,不由自主的进入到音乐所诠释的感情中去,跟随着音乐情感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欣赏过程中,人的感情就好像被提升到了另一个非常复杂、非常丰富的世界,不同的人对同一首曲子作品自然有不一样的理解。原因二:音乐与情感的表达相呼应,都是一种时间的运动。例如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饱含压抑、凄凉、悲伤的感情,让人们能从音乐中感受到这位音乐家饱尝了人间疾苦,在生活上受尽了苦难。还有像欢快的圆舞曲、悠扬婉转的小夜曲、伤感的哀乐、情绪激昂的进行曲等,学生都能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来感受到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
(四)音乐审美过程的特点
音乐的音响只是一种外在的表达载体,如果没有审美主体来欣赏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音乐审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音乐音响转化为人审美的过程,是欣赏者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音乐的审美方式是“听”,没有了“听”,音乐审美是没有办法进行下去的。就好像一位先天性耳聋的孩子没有办法理解音乐《高山流水》一样。这种音乐审美是一个必须要经过感受、体验来反复思考理解的过程,在感受、了解音乐的过程中需要个人情感的参与,因为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所以审美体验便不相同,从而使其逐步呈现差异化的趋向。
二、 导致音乐审美差异化形成的主观因素
著名好的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叶子那样,世界上也没有性格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因为人经历的不同、喜好的差异等原因,致使音乐审美者本身就具有独特性。而小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身体、心理等各方面还处于不稳定状态,而这些都是导致其审美差异化形成的主观因素。下面,文章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 中小学音乐审美差异化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4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