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的《江南的冬景》、必修二中的《荷塘月色》,都可以开展野外情境教育活动,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近大自然,去亲身体验江南的冬季之景,去感受月色下荷塘的美景。如此,拓宽了教育空间,超越了作品描写的情境本身,在丰富了课文蕴意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特定情境中对文章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强化了教育的整体效益。
(二)符合“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模式
情境教育,是通过灵活的学习情境和友好的人际情境,以情感为纽带,展开教学过程,来减小儿童和老师、儿童和同学、儿童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儿童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进入课文的学习,积极互动课堂的问答,最终促进自身的发展。这一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教师要以“情”为纽带,缩小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距离,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的《听听那冷雨》,在教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活跃课堂气氛,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学这篇课文时,学生则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经历的雨景,和文中的冷雨做个对比,再跟随作者一起去听那冷雨,减小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同时,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交流对作品的理解,减小彼此之间的隔膜。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都逐步向最佳的情绪状态发展,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最终形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最佳情绪状态。
(三)符合“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模式
学生,是构成教学过程的要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根据这一情况,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论提出,让儿童在已创设的情境中,扮演角色。扮演的角色除教材中的角色外,还可以扮演自己所向往的角色或贴近现实的角色。在角色的转换过程中,学生不自觉地投入表演情境之中,慢慢地进入角色,由一开始的“被动角色”转化为“主动角色”,自然而然地强化了自身的主体意识。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在学习这篇小说时,学生可以选择扮演苏艾、琼珊或贝尔曼,通过自己的表演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到卑微者的伟大形象。又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的《祝福》一文,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选择角色,模拟当时的“我”与祥林嫂以及四叔、四嫂的对话场景,去感受祥林嫂勤劳善良却屡遭不幸的悲惨命运。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扮演文中的人物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在自我的表演过程中强化主体意识,获得自我的充分发展。
(四)符合“着眼实践创新,促进素质全面发展”模式
情境教育强调在寻求发展的道路上一定要先打好基础,首先要进行有序的系统的实践操作。高中课堂的语文教学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把握住当下,以具体的实践操作为基础,培养一种求新的精神、创造的愿望、求异的思维品质,让学生更深地体验到创新的快乐,提高自身的素质。
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的《荷塘月色》,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中有关荷塘景色的描写,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动手描绘出荷塘的美景,提醒学生注意与文中的语句相对应,再由小组合作讨论选出优秀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动嘴朗读课文、动手绘画荷塘美景、小组自由讨论探究,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了扎实的实践能力,为创新打下了基础,更好地体现了情境教育的有益模式。这样,学生在精心创设的具体实践操作情境中逐步进行创新,促进了高中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与高中语文教学(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56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