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学生对理解“同时”、“不同地”、“相遇时间”等概念有困难,可以组织学生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可以让两个学生在操场两边竞走,老师的哨声一响,两人就同时从两个地方对着去。在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的含义,然后要求两人碰上时停止,再告诉学生这是“相遇”,之后让学生看相遇时谁的路程走的多,让学生了解在同一时间内两位同学各走的距离。活动结束后,在对这部分知识教学时,学生想起活动时的情景,以活动为支柱获得知识,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可以很好的掌握这类相关知识。
2.4 利用讲故事,小组表演创设的教学情境
故事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感兴趣的,简直是百听不厌,所以,依据讲故事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活动中,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知识的形成,及其本质有时就是通过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来反映的,以这样的形式来创设情境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理解,使学生掌握知识点,还能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提高对数学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先给学生讲个小故事:有一天,猫妈妈带着小猫去钓鱼,猫妈妈一心一意的钓着,,而小猫则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捉蜻蜓,最后猫妈妈钓到了一条又一条大鱼,而小猫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猫妈妈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几说,钓了二条大鱼呢?但小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能不能也用数字来表示?最初的对数的认识教学单调,乏,但听到熟悉的故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自然而然的就会把学习变成一种内在需求和间接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进一步增强,进而促使学生积极自发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5 设计数学比赛创设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有很强的竞争意识,最喜欢争强好胜,比赛可以产生竞争氛围,从而使他们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此外,他们的注意力跨度短,经常在一节课时间的后一部分开始产生厌倦心理,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参与和竞争在快乐研究中的成功。因此,在训练知识的过程时,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或比较强烈的对比问题,可以把它设计为练习题,引导学生通过正反双方辩论,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探究的理解,自觉纠正偏差,理论知识,掌握将更牢固。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教材中的例题、讲解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的活生生的数学比赛,可以先设置一个计算比赛,将学生分成两组,之后课件出示题目,第一组:3×5×4,7×25×4,17×50×2;第二组:3×(5×4),7×(25×4),17×(50×2)。要求不改变运算顺序计算,比比哪组同学计算的又快又准确。在学生计算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说,第二组大部分同学已经做完了,第一组同学要加油了。等大部分同学都做好时,教师喊停,然后请各组派代表汇报计算结果。最后大多数同学都应该计算正确,但第二组同学最先完成,所以第二组获胜,此时教师就问第一组有什么想法?学生通过讨论会发现其实是括号的搞的鬼,改变了运算顺序,使得第二组算式计算起来简便很多,也就引入到所要教学的课题《乘法分配律》,这里的计算比赛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同时使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2.6 利用化归思想创设的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探究(3):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59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