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幼儿告状行为及其教育对策(2)

时间:2020-09-09 17:24来源:毕业论文
2.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和年龄特点 2.1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 根据现存的研究成果和 教学 实践的归纳,幼儿告状行为可以分为有意义告状和无意义告状两种类

2.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和年龄特点

2.1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

根据现存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的归纳,幼儿告状行为可以分为有意义告状和无意义告状两种类型。有意义告状即幼儿自身情感或身体受到伤害时,向成人发出的告状行为,如“求助型”告状,即幼儿自己的身体或情感受到了伤害,需要成人维护其利益。无意义告状即幼儿自身情感或身体没有受到伤害,出于为了吸引成人关注或确认规则等因素所进行的告状行为,如“陈述型”告状,幼儿只是为了检举他人,确认规则,本身并没有受到伤害。进行细致划分后, 有意义告状包括:“求助型”告状行为;无意义告状包括:“试探型”、“求罚型”、“ 求赏型”和“陈述型”告状行为。

2.1.1“求助型”告状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这是幼儿为了获得教师的帮助而发生的告状行为。求助型告状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所占比例很大。同伴冲突时常发生,多以争抢玩具为目的和攻击他人为目。当这些争执冲突

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争执的一方或双方就可能向教师发起告状。例如, 班里的芳芳性格比较内向,很少主动说话。但她经常走到教师跟前“告状”:“老师,老师,军军总是抢我的橡皮泥”,“老师,石头扯坏我的新衣服了” ⋯⋯芳芳的这种告状行为是典型的“求助型告状”,希望获得老师的帮助,帮她拿回橡皮泥,阻止石头的破坏行为,但芳芳并不希望老师惩罚石头。

案例1

晨间活动时,小朋友们正在玩积木。彬彬看到丽丽独占了三个大的积木,于是彬彬对丽丽说:“把积木分点给我吧,老师说了玩具是要分享的。”可是丽丽不予理睬,彬彬只好到教师面前告状,彬彬拉着老师的手来到丽丽面前,老师并未开口只是用眼神示意了一下丽丽,丽丽便将积木分给了彬彬。从此类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幼儿来讲非常困难的事,但只要教师给予帮助,可能只是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由于幼儿尚处于前道德阶段水平,所以多数幼儿服从教师的权威,有时甚至有些幼儿借着教师的权威来帮助自己达成一些目的。这样也导致幼儿一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便是告状。

2.1.2“求赏型”告状

求赏型告状源于幼儿常见的求赏心理。特别是当同伴表现出“违规行为”时, 大多数幼儿一旦发现就立刻向教师告状。其中绝大部分幼儿是希望教师注意到自身的表现而发出的告状行为。譬如,班里的米泽经常向教师告状:“老师,你看美美发勺子时又讲话了,我就从来不讲。”该告状行为并非为了要阻止同伴的行为或者是为了处罚对方,而是为了向教师寻求奖赏,希望获得教师的关心和褒扬。

案例2

今天做完早操后,李老师一再强调待会回教室上楼时,小朋友们要排队,不可大声讲话。等到教室后,心心突然跑向老师告状:“老师,李佳航刚刚上楼时插队的,他还推别人,我都是排队走的。”当时老师正在分发饼干,于是老师就多给了心心一块饼干。心心就高高兴兴的回到座位上,并向其他小朋友炫耀:“老师奖励我一块饼干。” 很明显,案例中的心心是为了求赏去告状的。从她向其他小朋友炫耀老师奖励的小饼干来看,她的告状并不是为了维护班级规则,而是为了让老师关注并表扬自己而产生的。

幼儿告状行为及其教育对策(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6008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