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生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同时也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学生在实践中将教育者教受的一定社会的思政品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品德认识、情感和信念,并在实践中将自己已经形成的品德意识转化为自己的品德行为,并养成良好的思政品德行为习惯增强德育的效果。引导受教育者从品德认识到行为转化一刻也离不开社会实践:通过实践使受教育者获得思想品德行为经验和富有感情的体验,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信念,教育者要通过实践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小环境,建设和优化大环境,使受教育者接受的道德规范在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强化和肯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根据不同情境采取不同的情境方式,指导受教育者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锻炼受教育者的品德意志,最后就是组织各种实践方式,锻炼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和习惯,由此可见在品德教育过程中,一刻也离不开社会实践。如果缺少了实践这个环节,学生脑子里的社会思政品德要求就很难转化为道德行为,这就造成了德育与生活的脱节,因此,学校在德育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践锻炼方式,坚持不懈的开展实践锻炼活动,使学生在反复的实践锻炼中不断提高认识,进而将品德规范转化为内心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西方哲人生活教育理论之扬弃
1. 卢梭的自然教育观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构造了自己的德育理论体系,自然教育观。在其《爱弥儿》一书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德育思想,提出了自然教育论,首先卢梭认为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适应学生的天性,使儿童的身心能得到自由的发展,要根据儿童“内在自然”不同发展秩序,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对儿童进行教育。卢梭曾告诫教育者:“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3],其次卢梭主张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自然人,自然人就是指身心协调发展的人,教育者要根据儿童身心自然发展来教育,叫儿童怎么做人。同时卢梭对于经院教育进行批判,反对强制让学生服从封建专制和教会的权威,主张要遵循儿童的天性进行教育。
卢梭认为在德育中不能进行单纯的理论教育,而应该让儿童通过生活,从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中不断获得经验,总结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而认识到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接着在生活中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会造就一些年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4]
卢梭主张的回归自然的教育方式对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改革有许多启示:如要重视儿童经验的获得,强调发现学习,给孩子一个健康自由的环境等,卢梭自然教育观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在现实的教育中很难落实,但这一教育思想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让人们意识到德育应符合儿童实际生活。
2. 杜威的生活道德教育理论
杜威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美国实用教育家之一,他主张道德教育要回归到儿童生活中,批判传统教育脱离儿童的实际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不仅社会生活本身的经久不衰需要教导和学习,共同生活过程本身也具有教育的作用。”[5]同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我认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生活,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使学生获得生活的能力,人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促使身心不断发展,进而促进学生更好的生活。杜威在《道德教育原理》一书中,详细阐述自己的德育思想,认为德育目标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想行为变化的客观规律,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能承担社会责任的人,认为培养道德的人根本途径是参与社会生活,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既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 大学生德育生活化探析(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69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