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字理识字教学法的内涵解释
2.1字理
汉字,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它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
所谓“字理”,指汉字构造时每一个部件,乃至每一个点画被采用,被按某种程式拼装的理由和依据。简单地说,汉字作为一种书写符号,自然就有表形表义的功能,汉字的表形表义的功能就是通过汉字的构形理据而来的。这种构形理据,就是“字理”。
2.2字理识字教学法
字理识字教学法,是由湖南省岳阳市教科所贾国均老师,于20世纪90年代首创。他对字理识字教学法的定义是:依据汉字的构形规律,运用汉字音形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1]也就是说通过对汉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的分析,运用联想、直观等手段来突破字形这个关键,达到识字的目的。笔者认为,字理识字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汉字创立最初的表形表义的特征,使抽象概念形象化,从而让小学生更容易接受,达到识字的目的。
3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字理识字教学法的误用
字理识字教学法创立早,历时久,运用广,是识字教学的突破性方法。但是,由于时代变化,加之教师文化水平高低不等、参差不齐,教师在使用字理识字教学法时,或多或少会出现认知上的偏差,将错误的观念传递给学生。教师的错误观念对小学生的影响可谓是深远的。[2]笔者认为,当代教师对字理识字教学法的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误读偏旁或部首
小学低年级的大多数汉字都是有偏旁部首的,许多教师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教授这些偏旁或部首,不考虑这些偏旁和部首是不是这样读、这样念的。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8课《看菊花》中的“放”。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对这些生字进行教学时,通常都会将字拆开,并习惯性认为“放”是反文旁。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说,“放”的偏旁和部首是反文旁没有错,但是这个“攵”有自己的读音,念pū。
尽管读反文旁的教学不会对这个字产生多少影响,但是我们了解,许多学生在学这个字之前就已经知道“攵”了,因此在学习这个字的时候,会带有厌烦、不愿意学的情绪,导致课堂纪律遭到破坏,同时也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把“反文旁”读作pū,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提起来,更加注意教师的一言一行,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很明显。类似的字还有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12课《怀素写字》中的“写、字”,分别是“冖(mì)部和宀(miǎn)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识字阶段学生要“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欲望。”众所周知,熟悉的、旧的知识是无法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将最新的、最准确的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长期受这样的熏陶,自然会对汉字感兴趣,从而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如果教师一味教授“反文旁(攵,pū)”、“宝盖头(宀,miǎn)”、“平宝盖(冖,mì)”等,学生势必会不感兴趣,也偏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宗旨,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
3.2混淆偏旁和部首
偏旁和部首事实上是两个词,分别表示不同的意义,但是我们通常将这两个词连用,实际上已经无形中产生了认知偏差。笔者在这里以《辞海》和《康熙字典》为例,简要说明一下偏旁和部首的关系。文献综述 基于字理的小学识字教学法研究(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81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