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幼儿教师指导形式
下面是观察幼儿教师指导内容中,出现的几种组织形式的数据统计图(表3)
表 3 小班幼儿教师指导形式
指导内容
指导内容
指导形式 集体
(次) 小组
(次) 个人
(人次)
进餐卫生 0 5 2
饮食营养 8 0 2
进餐方法 7 1 2
常规教育 6 0 2
饮食习惯 1 1 4
进餐速度 5 1 3
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出小班幼儿教师的指导组织形式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集体、小组、个人。这三种组织形式在教师活动指导中各有侧重,指导进餐卫生时,主要侧重于小组形式;指导饮食营养时,主要侧重于集体形式;指导进餐方法时,主要侧重于集体形式;指导常规教育时,主要侧重于集体形式;指导饮食习惯时,主要侧重于个人形式;指导进餐速度时,主要侧重于集体形式。从总体上看,重集体和个人的指导形式多于小组的知道形式。文献综述
三、小班幼儿进餐活动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
(一)指导方法偏于惩罚
在小班幼儿进餐活动中,幼儿教师这样指导行为时有发生。但是,在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指导过程中拒绝、批评、威胁、恐吓等都属于惩罚行为[4]。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批评训斥,收回权力,呈现厌恶剌激等方式降低幼儿不良行为的发生频率,并不能为幼儿提供适宜的行为指南。例如,某幼儿在午餐时拿玩具玩,教师凶恶地责备:“XX,不许玩玩具!”“某某,再不快点吃饭就不能出去玩了[5]。”这些命令式的指令、威胁、恐吓并不能使幼儿知道什么可以做或者应该怎么做。惩罚只是暂时压制行为,不如规则的自我内化有效。
(二)幼儿进餐较慢,存在高频率的催促行为
幼儿园进餐环节中存在高频率的催促进餐的行为,负向引导明显。负向引导方式主要包括催促用餐和强制多食两类,一是强迫幼儿多食,二是教师多次给幼儿喂食。老师们“善意”提醒,使幼儿将“快速吃饭”视为进餐目标,使进餐带催促性,也使愉快的进餐变得严肃起来[6]。这样的做法对小班幼儿进餐来说,是欠合理的。小班幼儿本身发育不完全,进食速度慢是正常的。
教师的催促、带有强迫性的指导方式,易使幼儿出现消极的情绪,很容易导致厌食、畏食等不良习惯。简单地说,就是幼儿吃饭时,教师通常会一边徘徊一边说,“快点…快点吃,吃完我们好出去做游戏”、“看看今天谁第一个把饭吃完”、“第一个吃完的要奖励小点心”、“你看XX,又吃了一碗”。 这种高频率的催促吃饭教育是不合理的。有人认为良好的进餐方式不是“狼吞虎咽”,相反有利于健康的进餐方式则是“细嚼慢咽”[7]。这样的高频率的催促行为,使得轻松愉快的进餐活动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幼儿将快速吃完作为进餐的首要目标,不利于幼儿长期的发展。 小班幼儿进餐活动教师指导的现状研究(4):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91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