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它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回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2002年至2010年为自贸区建设的第一阶段,启动并大幅下调关税。在这一阶段中,自2002年11月双方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始,至2010年1月1日中国对东盟93%产品的贸易关税降为零。2011年至2015年为自贸区建设的第二个阶段,即全面建成自贸区阶段。东盟国家中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四国与中国贸易的绝大多数产品也实现零关税,并且双方在服务贸易领域和投资领域实现更为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在这一时间段内,为了提高区域内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中国与东盟双方对自贸区框架下的协定进行了多轮谈判,对原有的协定进行完善和扩展。2016年之后是自贸区建设的第三个阶段,也是自贸区逐渐巩固完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服务与投资市场应开展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合作,增加贸易自由化。
历经十年的探索,中国-东盟自贸区也于2010年1月1日落成投入实施。CAFTA内国土面积高达1300万平方公里,其成员国个数达11个,是当今世界人口数量上排名第一的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意着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已然达到了历史上一个全新的高度,也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政治合作增添了新的动力,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稳定性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
2.研究意义
近年来,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工作的重点,各项农业扶持政策的颁布实施使农业得到迅猛的发展。2000年伊始,中国的农业发展更是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农业部门生产已经达到了10%的增长率。农业部门都在双方经济体内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其中的技术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主要农业国家和中国一样都属于发展中国家行列,消费习惯差不多。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和东盟地处不同的温度带,自然资源差异性较大,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这些因素的存在是双边农产品存在消费互补和互利的原因所在。但正是基于这些差异的存在,才给双方农产品贸易奠定了强大的合作基础。基于这些,双方都认为农业部门是自贸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最先在此范畴内展开了广泛合作。由此可见,双边国家在农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经济合作潜力,扩大和深入农业部门产品贸易合作应该是双方一致达成的共识。
虽然差异性和互补性广泛存在于双方的农产品合作当中,但在一部分产品类别之下,则存在明显的劣势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粗放的发展方式,一些农产品品质不高,仅仅停留在未加工产品。农产品品牌意识薄弱,农产品市场规范性不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交流不畅通等都是我国在与东盟国家之间进行农产品贸易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逐步发展壮大,双方在农业部门的进口总额稳步提高,出口则不然。和我国其他贸易部门类似,产生了严重的贸易赤字。由此可见,在双边农产品贸易过程中,我国应从农产品本身出发,推动农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并且依据比较优势对其进行科学分析,有利于我国不断优化出口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减少逆差。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二、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的基本情况
1.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的基本过程
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动摇了世界经济的稳定性,各国经济深受其害,甚至至今都没有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越来越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严重冲击着亚洲经济发展,各国开始寻求更深入的合作加以应对当前形势。正是在此背景下,我国和东南亚国家联盟统一了认知,意愿通过建立自贸区,团结协作,达成区域经济联盟同进退。加强自身经济实力,才能更好地抵御外来经济风险的干扰。在此情况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是双方在经济全球化和谋求更好发展的情况下共同作出的战略决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2):http://www.youerw.com/jingji/lunwen_21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