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危险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模式
我国的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已经呈现出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双顺差”。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实行了积极吸引外资政策(即“引进来”的政策),我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出现了净流人即顺差;从长期来看,我国不断加剧的“双顺差”国际收支结构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入势必会导致一系列经济问题并增加宏观经济运行风险。
(二) 国贸易和经常性项目顺差长期化、常态化难以改变
目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老大”有着我们特殊的国情,我国货物贸易及经常性项目由过去的持续逆差转为当今持续顺差是我国现代化进入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劳动力以及科技比较优势,形成了在发展中国家中处在领先地位的高水平产业集群,大大增强了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是贸易顺差常态化的重要基础;第二,我国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结构不断加大了制造业发展主要对出口的依赖,这是支持贸易顺差的根本动力。尽管伴随着我国内部经济周期的变化,顺差规模会上下波动,但仍将在长期保持较高水平,导致我国贸易和经常项目顺差长期化和常态化已经是难以改变的趋势。
(三) 人币升值加重贸易难题
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破7入6”,在全球关注的目光中,人民币汇率毫无悬念地进入了“6时代”。次贷危机以来,美元持续大幅贬值导致国际原油和食品价格大涨,国际石油和食品价格持续上涨,造成了全球范围的经济停滞和输入型通货膨胀,这很不利于缓解当前国内通胀升高趋势的局面。人民币主要盯住美元,但是随着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的同时,我们相对其他国家主要货币(如欧元、英镑等)却出现了贬值。外部经济的不平衡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进一步激增,加之人民币兑美元升值预期增加,使得国际资本将会源源不断地流入我国资本市场,从外部又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形成恶性循环,对我国金融体系构成了严重威胁,金融风险随之加大,我国现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由此面临严峻考验。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强制性的行政措施,以控制信贷和投资规模,抑制通胀,但是国际市场上为了文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保持一定的出口规模,央行又要增加国内基础货币的供应量以平衡外汇市场的占款。同时,人民币的持续升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出口,但也同样延缓了进121需求。短期来看资金通过贸易项目大量进入国内,又势必导致顺差的进一步扩大。
3 巴塞尔三、多德弗兰克法案等国际金融界的强化金融管理措施
3.1 巴塞尔三协议强化金融监管的措施
9月12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宣布,各方代表就《巴塞尔协议III》的内容达成一致。根据这项协议,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将由目前的4%上调到6%,同时计提2.5%的防护缓冲资本和不高于2.5%的反周期准备资本,这样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可达到8.5%-11%。总资本充足率要求仍文持8%不变。此外,还将引入杠杆比率、流动杠杆比率和净稳定资金来源比率的要求,以降低银行系统的流动性风险,加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新协议将普通股权益/风险资产比率的要求由原来的2%提高到4.5%,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由4%提高到6%,加上2.5%的防护缓冲资本,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达到8.5%。同时也提出各国可根据情况要求银行提取0%-2.5%的反周期缓冲资本,以便银行可以对抗过度放贷所带来的风险。此外,还提出了3%的最低杠杆比率以及100%的流动杠杆比率和净稳定资金来源比率要求。 近期稳定金融环境强化监管措施的政策动向分析(4):http://www.youerw.com/jingji/lunwen_2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