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开题报告 >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开题报告(3)

时间:2020-02-27 17:00来源:毕业论文
2.1国内外研究 现状 及发展趋势: 2.1.1家庭教养方式国内外 研究现状 : 我国许多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将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一些新流派、新理论运用到


2.1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1家庭教养方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许多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将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一些新流派、新理论运用到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采取各种方法对家庭教养方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呈现出不少新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家庭教养方式研究所涉及的对象更加宽泛在年龄段的选择上,从2000年以来,研究对象逐渐覆盖了小学儿童、初中生、高中生以及大学生、研究生,填补了我国某些年龄阶段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研究上的空白。如禹玉兰研究扩招时期研究生心理压力影响因素时发现:溺爱型和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现在的心理压力显著高于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研究人群特征的选择上,也突破了以往单从正常儿童家庭着手,而将研究的人群扩展到了外来民工子弟、抽动障碍、问题行为学生、反社会人格障碍、青少年犯罪、单亲家庭等不同的人群探讨家庭教育方式的作用。研究者还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及不同类型的学校的儿童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城市农村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了比较,发现农村温饱型地区父母的教养呈现出重男轻女的观念,并且农村父母最为看重的是子女的顺从性,其次是学业成就和社会适应。
国外有关家庭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已有不少。西方心理学家研究家庭教养方
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时,采取了不同的研究取向。最早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Symonds)。他提出了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维度,一是接受———拒绝,二是支配———服从。Crusec等人概括指出,对父母影响进行的心理学研究可以分为四种:在精神分析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侧重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的研究;将学习理论的原则融合于精神分析理论,侧重奖赏与惩罚的影响的研究;在社会学习理论指导下,侧重父母的行为榜样作用的研究;在习性学理论指导下,侧重亲子互动的生态性的研究。这是一种从父母教养行为的维度入手,探讨某一行为维度或行为维度下具体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一些研究者开始从类型学的思路出发,将家庭教养方式类型化、模式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姆林特(Baumrind)的研究,她从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母的教养四个方面来评定父母的教养行为,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
20世纪70年代以来,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出现了新的进展,学者们开始探求教养方式背后的影响因素,将教养方式的研究从表层推进了一个更深的层面。推动研究进展的更直接的动力来自于人类发展生态模型的提出。社会生态学家Bronfenbenner在家庭环境的研究中曾把家庭外部环境区分为两个层面:中间系统和外部系统,中间系统是指家庭成员所参与的两个或多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如家庭与学校或工作岗位之间的关系;外部环境是指那些家庭不直接参与但却影响决定着家庭生活的一些条件的系统或环境,如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特点、自然与物理环境等。Bronfenbenner指出,不管是中间系统还是外部系统都对家庭中亲子间的互动有影响。这促使学者们走出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单向研究的圈子,尝试将父母的特征和儿童特征都纳入教养方式体系,并将教养方式放入更大的背景中加以考查。在这段时期内,国外学者既从社会文化背景、社会阶层、社会经济地位及父母体验到的压力和社会支持等家庭系统以外更广阔的层面出发,又从家庭系统内部的一些因素,从儿童特征入手,较全面地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和教养行为的影响因素。如:Belsky等人(2000)对美国和韩国3岁儿童的父母教养行为及儿童抑制性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儿童对父母教养行为的影响要大于父母教养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母亲比父亲更容易受到儿童抑制性行为的影响。霍夫曼(Hoffman,1970)专门研究惩罚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他把惩罚分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儿童的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限制而不宽容家庭中的儿童表现出了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开题报告(3):http://www.youerw.com/kaiti/lunwen_4708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