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目标伦理思考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在特定的财务管理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管理活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财务管理目标的主流观点有三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每股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和以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目前财务管理学教材上大多接受第三种观点论文网。这些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的营利性质,关注企业所有者狭隘经济利益的基础上设定的,长期以来缺乏一种伦理的反思,以至于不能关切到诸多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形成利益关系的不和谐状态,因而都是有缺陷的。因此,本文从财务整理目标的伦理缺位现象入手,对伦理基础进行了分析,并引入了财务管理目标伦理修正。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伦理缺位
财务管理目标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以尽可能少的经济资源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成果,即实现某主体在某一特定范围内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这样的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的出发点显然是只将企业视为一个经济组织,而没有注意到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时也应当是一个伦理主体。这种认识上的缺陷必然导致财务管理目标中伦理因素的缺位,这种伦理缺位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财务管理目标唯利性财务管理目标理论仅仅关注某种直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忽视甚至抹杀更大范围的伦理利益。财务管理首先是一种关注企业资金的管理活动,这种管理活动的对象和手段都决定了判断该活动效果的标准是高度货币化了的。这种管理活动的参与者可能根本不会考虑到货币之外的目标有什么重要性。虽然许多活动不可避免的面临伦理困境,但是行为人可能毫不困难的做到无视这种伦理困境。因此,这种财务管理目标的唯利性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可能从根本上塑造人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使人们认为赚钱本身无关伦理。然而伦理作为人的信念或行动原则,必然渗透到市场经济的所有领域,必须承认各种市场主体都有某种伦理利益存在,可能是与经济利益结合在一起的,也可能是与他人的经济利益相冲突的。忽视伦理利益显然是财务管理目标中伦理缺位的必然后果。
(二)财务管理目标封闭性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注重一个封闭体系内部的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人们逐渐认识到,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假设是对企业目标的狭隘理解,由于企业的财务决策具有外部性,许多非股东群体,如员工。消费者或客户。供应商。债权人。当地政府,他们都与决策的结果或企业本身存在利益关系,都会受到企业决策的影响,因此,现代企业对股东和非股东的利益群体均负有责任,两者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有些根本不具有对企业的法定要求权,但仍有可能影响企业价值,这也就决定了企业要想顺利实现自己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
(三)财务管理目标单面主体性即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强调企业和股东作为经济主体的一面,忽视其作为伦理主体的一面。企业面对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要实现生存。发展和获利的目标,除了扮演好市场主体角色,还必须扮演好伦理主体的角色。作为伦理主体,企业(以及股东)既是伦理规范和行动的供给者,也是其需求者。现代企业作为伦理主体,突出的表现是企业文化,企业在向市场提供产品的同时,也向市场灌输其价值观念,通过其伦理规范和伦理行为的传播,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目标。然而,企业的这种诉求并未能体现在财务管理目标中,也就是说,企业的伦理目标与财务目标没能实现共生与融合,这显然不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找到一种机制把这两者链接到一起。
二。财务管理目标伦理基础的检视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在根本上解决的是以谁为中心确定与企业财务管理有关的利益归属问题。由于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是一个契约关系建立起来的不同各方利益冲突与合作的聚合体,在这个聚合体背景下谈论利益归属,必然面临许多重大的伦理问题。因此,确立财务管理目标,必然有其伦理学(或哲学)上的基础。在考虑多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时,要么偏重个别主体的利益,要么偏重所有主体的(共同)利益,要么谋求某种形式上公平的方案。具体到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更多的是考虑前两种立场,也就是说,采纳了利己主义或者功利主义的态度。
(一)利己主义经典的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都是结果论的,即都将结果是否有利视为一个行动在伦理上是否可以接受的最终决定因素。不过,利己主义是完全站在主体自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采取自利的行动。因此,利己主义可以被定义为一个人应该永远为自己的最大利益而采取行动的理论。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把利己主义作为一个模式去解释人类行为,并且用经济人“概念概括了这样的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这肇始于亚当?斯密的发现:我们期望我们的晚宴不是来自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善心,而是来自他们对自己私利的关心。“当然斯密的论述意在阐述其利益天然和谐的理念,导出其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但在经济领域公然地宣扬自私自利,而与伦理的含义根本相对立的,这大概是在讲求伦理的商业社会中利己主义并没有很大市场的原因。传统财务管理目标的几种表述都是这种狭隘私利的表达,实际上一种歪曲了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宇宙观,自己是当然的最重要的人,只有自己是自己的目的,一切皆我“。这些财务管理目标都将企业刻画为利益关系的核心,一切核心利益都是企业的利益,企业是当然的财务管理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失去了一种客观。超然的视角,并且最终忘记了企业本身也不过是一种虚构的人格,让这种虚构的人格承受财务管理的所有利益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对这种虚构人格背后的真正主体的利益的一种掩盖。当然,归根到底,揭穿了企业人格的虚构性后,财务管理目标仍然只能作为这种真正主体的股东(所有者)的私利的载体而存在。这些显然表明利己主义不适合作为一种伦理基础。在财务管理范围内,利己主义是不能接受的,因为财务管理以企业为背景,企业是多种利益甚至公共利益的聚合体,企业最终不过是一个制度工具,要为大范围的公众利益服务,承担社会责任,这决定了利己主义原则与这些目标的不相容性。实际上,利己主义从来都被认为具有极大的困境,比如无法解决利益争端,无法实现冲突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二)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不同,面对行动的选择,功利主义立足于整体利益,优先关注这个行动是否有利于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即把自己的利益纳入整体利益之中,这个原则被表述为采取那种能为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动“。功利主义通过衡量某一个行动对每个受影响者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结果来决定赞成或反对这个行动。如果这一行动为更多人带来的全体快乐超过了全体不幸,那么这个行动就是正当的。因此,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伦理原则,实际上是在假定行动的所有结果都是可以度量的基础上,进而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来比较这种结果。流行的观点将股东财富最大化视为最合适的财务管理目标,这实际上是功利主义伦理观在财务管理理论中的表现。这在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理论中至少引起了三个关键问题:第一个是分配问题。在企业实现这种财务管理目标的过程中,即使实现了企业价值最大化即作为股东整体的财富最大化,又有什么样的机制能确保企业作为股东个体的财富最大化呢?尤其是对在公众公司中大量的小股东来说,其财富最大化如何得以体现呢?权力的天然不平等使得大小股东之间在股东财富最大化上的利益往往是不一致的,从而作为股东整体的财富最大化以及大股东的财富最大化都不意味着小股东的财富最大化。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功利主义的决策程序完全忽略的问题,不可能指望在功利主义伦理的框架内得到解决方案。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理解财富(或利益)。财务管理目标中所讲的财富最大化显然直观上只能理解为现实的和具体的经济利益,而对企业个体(或者股东总体)来说具有经济利益的行动对社会其他成员来说却要承担某种成本,这种成本加总起来甚至大于企业个体的收益。财富最大化可以反映出来,而给社会造成的外部成本却不能反映在企业个别财务报表上,这种企业成员内部利益与更大范围的社会整体利益的冲突也无法在功利主义框架内解决。第三个问题是如何看待不道德甚至违法手段。财务管理是许多技术手段的运用,并且财务管理运行的制度框架往往不够完善,制度创新跟不上技术手段的创新,并且存在大量的依赖契约双方的诚信才能有效运行的制度,因而财务管理者为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总有足够的采用不道德手段的动机和空间。功利主义是结果论的,以成败论英雄,甚至用目的的正当性去证明或取代手段的正当性。即使采用不道德手段最终没有实际上的危害和实际上的受害者,也必然给经济行为造成难以弥补的伦理上的伤害,动摇经济社会的伦理基础。
三。财务管理目标伦理修正
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缺乏更加客观与合理的伦理观念的指引,以至于只能在一定的利益观范围内兜圈子,无论怎样表述,都不能克服其局限性。所以,必须引入更超然的伦理观念,在更大范围的利益关系之中探讨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现引入三种伦理观念对财务管理目标进行修正。
(一)道德共同体企业不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而且是一个道德共同体。道德共同体观念来源于康德哲学,在康德看来,任何由人合作进行运作的企业都必然包含道德层面,其中人的尊严和他们的人性应该得到尊重,因此,非工具论的观点,组织不应该利用人,而应该帮助其发展为理性的。道德的人。就此而言,包括企业在内的组织都应该是道德共同体。众所周知,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一种道义论哲学。而功利主义的缺陷是没有将道德行为的动机考虑进自己的体系中去,这种道德动机就是义务,这种义务是道义论(义务论)伦理观的基石。作为一个道德共同体的公司,就是当然的义务主体,对其成员。对社会都承担一系列的道德义务。诺曼?E?鲍伊认为,在为道德公司制定规则时要采用的原则有:1。公司在决策时应该考虑所有相关股东的利益。2。公司应该让受到公司规则和政策影响的股东在这些规则和政策实施之前参与它们的制定。3。任何决策都不应该只把某个股东的利益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4。如果出现下述情况:必须牺牲某些股东的人性以换取另一些股东的人性,这种决策的根据不能是因为某些股东的人数比另一些股东的人数多。……6。所有营利性公司都具有做善事的不完全职责……“从财务管理目标的角度可以很容易的对这些规定进行论证。这些原则重点在于确认公司成员利益的平等性和对公司决策的参与权,以及公司的社会责任。参与权的道德价值在于,道德共同体理念,决不能把人仅仅当做手段,这里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因而在确定财务管理目标时应当吸收这种理念,实现企业目标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实现人的目的,使人发展成为更具道德的人,而不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把人降低为工具。另外,通过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强调,进而排除了功利主义作为道德公司的决策标准,因为人的价值不是可以用货币或财产来衡量的;并且因为每个人都具有必须尊重的独立的价值,人数的多寡也不应成为决定一个组织的基本规则的根据。这些都确保了公司的参与者作为公司一员获得某些最低限度的收益,而不是处于被其他成员利用不正当的规则剥夺的一无所有的境地。这样,财务管理目标无论如何表述,都不可能把公司某一成员排除在利益关系之外,从而确保了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与公司成员利益实现的一致性。公司行善的原则也是对传统财务管理目标的修正,一般观点认为公司行善涉及花费股东的钱用于股东并不同意的事情,似乎与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相悖,但行善原则认为公司是依托于社会而存在的,社会通过法律创建公司这种主体是因为公司有助于社会公众利益,因而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指示公司的某些行为作出调整,以适应公众关于公共利益的需要。
(二)契约观社会契约论是近代以来极有影响的一种关于国家的学说,包括洛克。卢梭和霍布斯等社会契约论者,都运用社会契约理念来说明国家的形成,或阐释国家存在的道德正当性。根据这种见解,国家与公民之间形成一种社会契约关系,即组成国家的人彼此同意一套行为守则及道德规范来限定彼此的关系并进行互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科斯率先使契约理论成为企业理论的主流解释框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把企业理解为一个由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以及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间的一系列契约的组合,具有不同资本的各利益相关者通过谈判来分配各自的责任。权利和利益,确定彼此间的合作方式“。许多学者进而将契约理论具体应用到财务管理领域,形成了财务契约理论。契约就是交易主体之间的权利流转关系,财务契约便是企业在理财过程中,为达到合理预期,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各个权利主体确立的一种权利流转关系“。任何契约都建立在自愿。公平。合理。对等的基础上,在其中,每个契约当事人都预期到契约行为通过交易会增加其利益。财务契约当事人实际上就是所有向企业投入各种资本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包括向企业提供人力资本的经营者和职工以及向企业提供非人力资本的股东。债权人。大供应商和大客户“。现代企业就是这一系列多边财务契约关系的总和。而这种财务契约关系的实质是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如何确认和分配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重视导向将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对称分配给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安排。因而,财务契约的目标是与财务管理目标一致的。财务契约观也是与利益相关者理论有内在的一致性。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企业契约各方的相对实力和地位发生了变化,财务资本所有者反过来却要依赖人力资本所有者才能获利,股东股权的运用要受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制约,股东对企业的绝对权威是不存在的,企业实际上是归利益相关者共同所有,其通过控制权分配结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共同控制权观念与传统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是既然不同的。在传统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框架下,债权人。大供应商。大客户等利益相关者只是以企业为中心的财务关系的当事人,是外在于企业的,与企业的关系由于各自法律主体身份的相互独立而只能结成这种交易关系。但在现代契约观下,这些利益相关主体的权力得到了明显的增长,因而可以将其影响力延伸到企业之内。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使企业的活动更注重企业的长久发展,更注重潜在的获利能力,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企业财富的整体增长来协调和满足契约各方的利益要求。因为关注了企业整体价值的增加,也就关注到了权利各方的利益,但是,从契约观点出发,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契约关系也制约着企业整体利益以及企业成员的利益,企业是一个主要为诸多权益持有者的利益而从事经营活动的社会组织,必须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经济活动对各相关利益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因而,企业财富整体增长带来的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根本上要与社会整体利益协调。(三)新企业价值观价值是一个含义极为宽泛的概念,在现代价值哲学中,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以判断外在事物和行为的标准,最终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显然超越了诸如某物对某人有用“这种单维(客体指向主体)的价值观。经济学上的主流价值观历经了客观价值论到主观价值论的转变,最终价值被看做效用“或对效用的主观评价“。财务管理目标理论中所使用的价值,虽然与上述范畴有着一定承接关系,但是含义较为明确和直接,特别是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中,企业价值是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即企业资产未来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不同于利润,不仅包含了新创造的价值,还包含了企业潜在的或预期的获利能力。当然,这其中包含了财务管理视角下的价值观念更加丰富的含义,比如要求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的影响。但是,如果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对这些方面加以反思的话,就会发现,财务管理中的企业价值观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脱离了哲学或伦理学,这当然是现代经济学失去反思性的一种折射。这种企业价值观必然是消极的。封闭的。僵化的。货币化的。缺乏精神维度的,要适应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就必然需要新企业价值观的导入。新企业价值观的焦点是重视这些必要的更为丰富的价值维度:(1)人力资本价值。在新经济背景下,知识在企业价值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在企业中更加受到重视,人力资本成为创造企业价值的决定性资本。舒尔茨首先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比物质资本的增加重要。人力资本是指体现于劳动者身上,由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概念和管理方法等形成的资本。从而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单位的企业,就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结合构成的一种契约关系。在物质资本通过利润等形式获得价值补偿的同时,人力资本往往通过工资不能获得充分的价值补偿。然而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本一旦投入企业,它就是在由企业和个人共享(不仅是分享价值回报,还有分担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的意义上发挥作用。把企业和个人之间的这种关系仅仅看做一种经济博弈是一种狭隘的观点。因为企业是一种合作结构,作为企业成员的个人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对这种结构进行塑造。最终体现为财务管理目标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必然是物质资本价值和人力资本价值之和的最大化。这种目标要得以实现,一个先决条件是物资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源所有者之间形成互助,并将克制各自的权力冲动,不过分利用各自的天然优势,防止出现道德风险。这些无疑需要伦理约束的介入,因此人力资本理论不仅是一种经济理论,还是一种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学说。(2)外部性返射价值。这里所说的外部性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即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过程中强加给企业以外主体的成本负担。当企业成本与社会成本不相等时,外部性就出现了。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没有充分反映社会收益。契约观和社会责任一般都是针对这个问题展开的,不过,站在企业自身的立场上,这种外部性很可能会通过某种机制(比如生产中对动物不适当的残害行为一经披露,就会对消费者和公众造成心灵创伤,产品便会遭受消费者抵制)返射回来,影响企业价值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说,外部性返射价值是对企业价值的减损,形成企业的一种负价值。从这个价值维度看,这种外部性返射价值必须添加到企业价值当中,那么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才更加完整。(3)非货币性价值。现代企业是结构和功能非常复杂的等级制组织,维系企业同一性的往往不是有形的资产,而是精神和文化层面的价值,因此,大型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这也充分表明企业总财富中必然有一部分是非货币性的。很多企业用社会责任来证明自己对这种价值的追求。有学者因此把社会经济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效率的同时,还应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实现全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社会的高度公平。社会经济价值最大化是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合乎逻辑的发展,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然而,这种主张的含义仍旧没有完全进入精神价值的维度,因为所谓经济“价值都还是要理解为货币性的,而精神价值不能还原为货币。精神价值的重要性当然不在于难以用货币衡量,不直接体现为经济价值(尽管它可以为企业经济价值的创造提供巨大动力),而在于立足于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尊严。精神价值内在的善,引导人们过更加有希望的生活,能反过来激发作为企业成员的个人的能动性,从而能与企业融为一体,促进主体间利益关系的和谐。
对这三种价值维度的补充,一种极其可能的反对意见就是,这些价值维度的测量会非常困难。然而,任何价值维度的测量都面临这种挑战,例如采用目前主流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测量企业价值本身就要要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下任何对未来的预期都不可能是理性和客观的。毋庸置疑,价值测量不能仅仅是技术依赖的,也远不是一个客观的过程,永远伴随着判断,并且没有终点。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视角下被最大化的企业价值必然趋向于多维化,这也是不可逆转的。
四。结论
本文的目的并不是提出或论证一种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新观点,而是将注意力放在对现有主流的财务管理目标的伦理修正上,通过这种修正,使得现有的财务管理目标更加关切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更具有现实性。这种修正必须建立在某种更有希望的哲学观念的基础上,并注重企业作为道德主体在财务活动中应当承担的义务,以及企业在扮演作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中介角色时对各种利益诉求的协调。
财务管理目标伦理思考
财务管理目标伦理思考【8126字】:http://www.youerw.com/kuaiji/lunwen_125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