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围绕顺周期效应提出了主要集中在金融监管和会计准则这两个层面的许多相关建议,例如金融方面的顺周期性和信用评级以及准则方面的关于如何有效缓解公允价值计量顺周期效应。近些年来,我国不断致力于向国际会计准则趋近。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其理论要达到完美还需要在市场中逐渐修正,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需要根据实际效果对相应的会计准则做出修订,我国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而我国国情又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经济市场上仍然存在市场环境不成熟、公允价值估值的随意性、公允价值披露不规范这三个方面的缺陷,因而要想清楚了解公允价值在我国是否存在顺周期效应,还需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做进一步分析。再者,顺周期效应一开始便是从金融行业(主要指银行和保险业)来分析的,那么对于非金融行业,是否也是存在这种顺周期效应,其程度与金融行业相比又是孰高孰低,这就需要在金融行业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对比。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关于国外的公允价值计量顺周期效应理论
2.2关于国内的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理论
2.3关于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的实证分析
2.4小结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分析和实证研究,也得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在非完善市场下,会对市场造成波动,从而加剧市场本身的波动。而国内学者则在承认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性的前提下,从不同角度剖析公允价值计量与顺周期效应的关联。在实证方面,学者们也通过不同年份的数据,来分析公允价值计量是否会引起顺周期效应。本文将基于学者们的研究,结合我国的国情,检验我国在2007年至2010年,即金融危机时期,是否也存在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效应,并对结果做出分析,提出贴近我国国情的相关建议。并在分析金融行业的数据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不同类别行业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股价之间的敏感程度,从而来反映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进一步理清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对不同类别行业的影响程度。
3 相关理论概述
3.1公允价值计量及公允价值的概念
公允价值计量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与公允价值的概念是有所区分的,公允价值仅指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它是公允价值计量中的核心部分,也是最值得深究的模块。
公允价值的定义及其补充,是从一个复杂的渐变的过程演化而来的。最开始是美国IAS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提出: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在各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金额①。后来在IAS39《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中则补充到: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各方在熟悉情况并且自愿交易的前提下,交换一项资产或结算一项负债时所采用的金额②。到了200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其定义为:在资产计量日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的前提下出售资产所获得的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价格(即脱手价格)③。2009年5月28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为了修正公允价值计量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所出现的问题,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来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重新定义。其内容如下: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各方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获取或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脱手价)④。我国于2006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其中公允价值计量所釆用的定义基本与IAS39相似,且强调市场参与者需是持续经营的。 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效应+文献综述(2):http://www.youerw.com/kuaiji/lunwen_31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