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这五个要素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按一定的结构组成能对动态的环境及时作出合理反映的完整系统,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三)企业内部控制概念的引入
内部控制的发展目前共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阶段。
1.内部牵制阶段
随着企业规模化和资本大众化的发展,世纪中叶产业革命以后产生了内部牵制。为了控制、考核遍布全国各地的客人、货物运输业务,美国铁路公司于世纪末期运用了内部稽核制度。上世纪初期,美国一些企业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揭露和防范错误舞弊,做出了有关经济业务或事项的全过程不能由同一个人或同一个部门全部操作执行的规定,建立了内部牵制制度,这就是萌芽阶段时期内部控制的最初形态。
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40年代末至70年代,美国的审计程序委员会首次对内部控制作了权威性定义:“内部控制包括一个企业内部为保护资产、审核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坚持既定管理方针而采用的组织计划,以及各种协调方法和措施。”此范围广泛的定义及其相应的解释,当时被普遍认为是对认识内部控制这一概念的重大贡献,因为内部控制的概念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未受到过如此的重视。审计程序委员会发布公告即《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规范》,在公告中审计程序委员会提出“制度两分法”即将内部控制划分为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包括组织规划的所有方法和程序,这些方法和程序与财产安全和财物记录可靠性有直接的联系。这个控制包括授权与批准制度、从事财务记录和审核与从事经营或财产保管职务分离的控制、财产的实物控制和内部审计。内部管理控制包括组织规划的所有方法和程序,这些方法和程序主要与经营效率和贯彻管理方针有关,通常只与财务记录有间接关系。这些控制一般包括统计分析、时动研究即工作节奏研究、业绩报告、员工培训计划和质量控制。
3.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到了世纪年代初期,内部控制研究得到发展,从一般定义逐步深化到详细内容。在此期间基于内部控制两分法下产生了很多失败的审计案例,主要原因是顾客经营持续性的问题,许多人质疑把内部控制人为强制拆分的做法。基于这种背景情况下,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审计准则公告第号》。公告第一次用“内部控制结构”取代“内部控制”,同时还明确了其三个要素:控制环境、控制程序、会计系统。
这段时期,研究者提出内部控制的本质为合理地评价和控制风险,原有的“企业内部控制”被内部控制结构代替,走出了原来内部控制“两分法”的局限,内部控制理论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上述控制环境正式被纳入内部控制结构的范畴。起初人们并不认同内部控制包含控制环境,而是当做外部因素来看待,但人们慢慢的认识到控制环境是企业的管理者所造就的,是企业全体职工建立和运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和保证,所有说他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不再区分管理控制与会计控制,而统一表述为内部控制,主要是由于在对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进行研究时,逐步发现这两者常常是相互关系的,是不可分割的。 民营中小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研究(3):http://www.youerw.com/kuaiji/lunwen_40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