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会计论文 >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价值关系实证研究(5)

时间:2017-03-16 22:13来源:毕业论文
2.内控有效性评价的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帮助企业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减少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而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其最终目标


2.内控有效性评价的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帮助企业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减少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而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因此可以说,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3.内控有效性评价的标准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主要有三点:1.完整性;2.适用性和经济性;3.可操作性和经济效果性,即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并发挥作用、实现其为提高经营效率效果、提高可靠财务报告和遵循法律法规提供合理保证的目标。
3.1.2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9]。
1.内部控制评价主体不明确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是企业内控有效性评价活动的风向标,要想充分发挥内控有效性,首先必须明确和合理化企业内控评价主体。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着内部控制评价主体不明确或不合理的现象。这不但使得企业内控活动的设计从一开始就不健全,更严重的是会导致企业内控活动不能发挥其正常功效。
2.关于内部控制执行成效的评价内容和标准未形成统一的规范
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引进内部控制理论以来,我国政府和企业就没有停止过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与学习,现有的法律法规也有多项涉及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但归结起来主要集中在对如何构建完整的内控体系领域,对内部控制评价活动本身如何进行实质性的指导不多。在评价实务中,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是参照财政部2008年6月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进行的,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并未形成统一的规范。
基于以上分析,建立一套有效、合理的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标准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是企业内控制度本身的要求,同时也是保证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保障。
3.2  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价值的理论基础
3.2.1  内部控制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委托代理理论
从根本上说,委托代理的关系起源于社会的“专业化”分工。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具有相对优势,所有者便委托代理人代理经营企业。罗斯最早提出了委托代理的概念,具体含义是: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是双方当事人,代理人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为了委托人的利益从事某种活动。
但在委托代理的关系当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更大,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如果没有控制制度制约代理人的行为,代理人很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选择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现代企业的治理层次主要有三层,最高层次是企业的股东,也即企业的所有者,他们拥有选举董事、选择会计师事务所、决定企业发展战略等剩余控制权力,而将大部分运作企业的权力交给了董事会。第二层便是董事会,董事会保留了聘任和解雇CEO、重大的投资决策等战略性的决策权力,企业日常的管理、生产、经营的权力全部授予了经理层。第三层便是经理层,他们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代表董事会、股东行使权力。企业经理层的管理人员就是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也就必然存在代理人问题。
内部控制首先要解决的的就是公司内部不同层次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使得高层管理者在不丧失控制权的基础上,能够将日常经营权逐级下放,保证企业内部各业务循环有序进行。授权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它能够提高管理层的工作效率,专业化各级职层的分工和技能,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为企业增加收益,然而,授权又产生了监督成本,内部控制正是在授权与监督的博弈中逐渐地形成的[10]。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价值关系实证研究(5):http://www.youerw.com/kuaiji/lunwen_417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