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故事化电视栏目的生命力(5)
时间:2016-12-16 18:39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一)缺乏独家优质的故事资源 在同等节目越来越多被推出的同时,独家优质的故事资源也呈岌岌可危的态势。不猎奇的故事没卖点,不隐私的内容没噱头,对于同类型的节目来说,独家优质的故事资源的稀缺成为此类型节目制作的瓶颈,主要表现在选题上的同质化、低俗化两个方面。 首先是选材同质化严重。故事化电视栏目的内容本身就是从已经发生报道的新闻事件中选题,通过对选题的二次加工呈现在观众面前。然而我们发现,在“炒冷饭”的过程中出现太多换汤不换药的“口”。同样题材,反复播出。我们可以发现同件事情被多档故事化电视栏目反复播出的情况频出。采访画面一样,个别节目制作编导甚至连二次加工都想要偷工减料,因此在制作上只能运用一次采访的内容,毫无新意,且事件真实画面极少。在播出时我们会发现,一样的故事,不同的只是主持人讲述方式和画面的拼接,看上去毫无诚意的作品最终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受众期待远远没有达到,造成收视一路下滑。 其次是题材低俗化泛滥。卖点是用来解决售卖需求的。当故事化电视栏目发现已有的卖点已不足以吸引观众时,内容同质化的同时出现大量边缘题材,低俗化、庸俗化现象严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同类型节目的蜂拥出现导致故事资源的稀缺,越来越多的故事化电视栏目开始一的追求所谓的“故事”效果,节目内容也越来越“另辟蹊径”,偏离社会主流,不断向个人化、私密化靠拢。 这些栏目为了迎合人性中窥视他人隐私的阴暗心理,选取的都是对象人物生活中的一些痛苦、悲惨遭遇。反复讲述各种稀奇古怪、边缘化、异类的故事去博得一时的轰动,就像网络上不惜出卖人格炒作的所谓的网络红人一样,不仅落得一身骂名,最终逃不过是昙花一现。不仅丢掉了平民化定位,也使节目陷入低俗化、庸俗化。娱乐至上、收视第一的倾向促使故事化电视栏目时常走在公共道德的边缘,猎奇、炒作加上过度渲染的故事情节,使观众对此类栏目产生厌恶心理,甚至排斥心理,从而加速了故事化电视栏目生命力的锐减。 (二)热衷过度夸张的包装形式 作为政府管理,企业性质的电视媒体,广告收入已与收视率挂钩。为追求收视率,过度包装成为故事化电视栏目博噱头的一大法宝。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故事化电视栏目失真现象严重,虚构故事、炒作隐私、滥用情感等过度包装的不良做法出现在故事电视栏目的制作中。大量的婚外情、畸恋、离婚等字眼充斥在栏目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此类电视栏目呈现的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状态。 如《王刚讲故事》播出过的《连环杀手的疯狂爱情》,《说事拉理》播出的《封藏在水泥中的女尸》、《“飞”来的裸体女尸》等等,这些故事的标题为吸引眼球而被一些字眼“过度”包装,如“藏在水泥里”,本来是死者被害后被藏尸于水泥里,这样的标题莫名增加了恐怖色彩。还有一些过度包装甚至掩盖了故事的本来面目。如《说事拉理》播出过的一期以《她如何成了“美女蛇”》为题的节目,故事主人公的怪异行为实际上只是一种癔症,可是在标题的处理上该栏目却不顾基本事实,一的博眼球、赚卖点。 在网站点击和节目收视上我们可以发现,拥有此类标签的节目比较受欢迎。但过度包装事件掩盖下的内容的播出一定程度上辜负了观众对节目的信赖和期待,本该在《故事会》等类型小说里出现的字眼却频频出现在应弘扬正能量的电视节目中,一的去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只会让栏目离最初的定位越来越远。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