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网络谣言+文献综述(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探析网络谣言+文献综述(2)


6.4  复合型旋涡状传播    14
7  治理网络谣言的建设性建议    15
7.1  从政府层面而言    15
7.2  从网络媒体层面而言    16
7.3  从网民层面而言    17
结  论    18
致  谢    19
参考文献    20
1  引言
谣言自古有之,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其类型更多,传播更快,影响更为深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日常生活中的谣言开始和网络相结合,并呈现出与传统谣言不同的特点。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对当前网络谣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同时分析了学者们所运用的理论和采用的研究方法,总结出目前我国网络谣言的发展状况,旨在为治理网络谣言提出一些实用性建议。
2  网络谣言的定义
2.1  国外对网络谣言的定义
从20世纪中叶开始,社会科学家开始对谣言这一古老的现象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在不到一百年的谣言学术史中,谣言的定义经历了多次重要的流变。
在“二战”期间旨在控制谣言的研究中,西方学者将谣言定义为“旨在使人们相信的说法,它与当前的时事有关,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为流传。”从1960年开始,西方学者对谣言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世界上最早研究谣言心理的著作出版于1902年,谣言领域的经典之作《谣言心理学》的作者奥尔波特•波斯曼这样定义谣言:“为使人们相信,以口传媒介形式相传的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但却没有可靠的资料证实其确切性。” [1]一些学者把谣言归类为新闻的视角,如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从谣言产生和发展的角度出发,把谣言定义为一种集体扩散的过程。在英文中,rumor趋向于中性,消息可能真也可能假,没有绝对的界限划分。
2.2  国内对网络谣言的定义
我国对于谣言的研究是较晚的,而且对于谣言的态度大多是否定的。
在古代,谣言最开始主要是指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这种意义上的“谣”具有自由性、民间性、随意性等特点;是指没有根据的传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谣言被定义为: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这个定义影响很广,导致后来大部分对谣言的评价多都是负面的、片面的,认为谣言一定是虚假的,不真实的消息。我国学者时蓉华甚至提出谣言是一种恶意的攻击,是谣言制造者故意捏造同时散布的假消息。   
我国对于网络谣言的研究还呈现出另一个特色,就是对于网络谣言的研究范围都集中在新闻领域。国内最早研究网络谣言的是黄爱萍,她在《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与传播形态初探》中主要从传播学角度着重分析网络谣言这一“新”生物的特性和形态。另一位著名学者张丽丽的《网络谣言的蝴蝶效应及应对之策》则是从心理机制这一角度剖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目前我国还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谣言展开研究,如樊国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谣言本质的内在一致性》,作者主要是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谣言的传播者和受传者对谣言都是无意识的反应;而王恩界、王盈《从一起网络谣言看网民态度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从网民对“艾滋女”事件谣言不同阶段的态度进行分析,提出网民态度表现出 “窥私欲泛滥”、“泛政治化评论” 、“轻信负面信息”、“道德标准极端传统化”四个基本特征,指出网民针对此事件的态度变化实际是当今大众社会心理的焦虑、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的集中体现。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