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验经济学的不公平规则厌恶测度(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经济论文 >

基于实验经济学的不公平规则厌恶测度(3)


基于此假设,本文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测度行为人的不公平规则厌恶程度偏好,并且初步探讨该偏好对行为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财产分配决策的影响。该影响主要与以往文献中屡屡出现的财富不公平厌恶程度偏好相区别,旨在揭示影响行为人经济决策的另一个文度,这也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所在。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大量有关独裁者、最后通碟博弈实验和规则偏好的文献资料,以便较全面地掌握国内外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重点阅读和分析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关注不同文献之间的相互补充;注意文献资料来源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实效性,使获取的数据、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实践和理论支撑。
1.3.2  实验测度方法
    实验测度方法优点在于实验的可控制性和重复性。实验在行为经济学的起始阶段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实验中的控制对于辨别行为因素和标准模型的不同之处特别有帮助。本文以独裁者和最后通牒实验为基础,通过出价和规则选择的方式来测度行为人的规则不公平厌恶程度和影响因素。
1.3.3  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主要使用E-views和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测出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显著差异检验和回归分析等,探讨实验数据之间的内在关联,最终得出实验的结论。
1.4  本文结构框架
本文的正文部分主要由理论假设和实证分析两部分组成。在参考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思考,对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合理的理论假设。再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验证和修正假设。最后,本文就已验证的假设和与假设不符的情况做一个总结,并提出自己的猜想,以期日后的进一步探讨。
2  文献回顾综述
2.1  理论背景
2.1.1  自利人假说缺陷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自利的。这种定义虽然有助于经济模型的建立和早期经济现象的分析,但与现实中人的复杂经济行为并不相符,对于许多经济现象的解释也常常捉襟见肘。在实验经济学中,行为人的部分表现并不符合自利人的假设,反而表现的过于“慷慨”,这说明在行为人的决策中,自利并不是他们唯一的考虑因素(韦倩,2010)。
2.1.2  公平
资源的稀缺性使得自利成为了生物生存的本能。而公平的出现,使得人类跨越了生物自利的本能。公平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为了文护合作而形成的基本社会规范。经济学中关于公平的讨论由来已久。所谓公平,意着初始禀赋相同或相当的经济人,他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分配应当是均等的(王娜,李晓曼,2013)。
2.1.3  规则不公平厌恶研究进展
规则引导着人们的行为,虽然没有法律一样的强制力,却因为被人们普遍认同而具有规范人们行为的能力(杨凯,2010)。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对不同的人来说是不一样的,所以经常会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
关于规范的行为经济学研究文献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文献认为规范是一种均衡选择,更具体地说,我们将这类规范称为“习俗”(金旭冉,2013)。第二类文献主要集中关注“社会规范”,这种规范依靠的是直接的社会惩罚。因此,如果一个人违反社会规范,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受到其他人的处罚,例如,作为某一群体的成员资格被取消,受到次优的社会待遇等(刘谞,2011)。第三类文献分析“内化规范”,当一个人违反规则,即使社会惩罚对他的影响不大,就其自身而言,也会产生诸如痛苦,焦虑,内疚,羞愧及其他负面情绪(方学梅,2009)。 (责任编辑:qin)